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45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行是知之始

①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以为不对。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太阳地里晒过几回,厨房里烧饭时去过几回,夏天的生活尝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热。雪菩萨做过几次,霜风吹过几次,冰淇淋吃过几杯,才知道抽象的冷。白糖、红糖、芝麻糖、甘蔗、甘草吃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甜。碰着铁,碰着铜,碰着木头,经过好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硬。才烫了手又冰了脸,那末,冷与热更能知道明白了。尝过甘草接着吃了黄连,那末甜与苦更能知道明白了。碰着石头之后就去拍棉花球,那末,硬与软更能知道明白了。凡此种种,我们都看得清楚“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弗兰克林放了风筝才知道电气可以由一根线从天空引到地下。瓦特烧水,看见蒸汽推动壶盖便知道蒸汽也能推动机器。加利里翁在毕撒斜塔(即比萨斜塔,编者注)上将轻重不同的球落下,便知道不同轻重之球是同时落地的。在这些科学发明上,我们又可以看得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②《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完全被挥于门外。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些从闻知里推想出来的罢了。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

③试取演讲“三八主义”(即三八制:每天工作八小时,学习八小时,休息八小时编者注)来做个例子。我们对一群毫无机器工厂劳动经验的青年演讲八小时工作的道理,无异耳边风。没有亲知做基础,闻知实在接不上去。假使其中有一位青年曾在上海纱厂做过几天工作或一整天工作,他对于这八小时工作的运动的意义,必有亲切的了解。有人说:“为了明白八小时工作就要这样费力的去求经验,未免小题大做,太不经济。”我以为天下最经济的事无过这种亲知之取得。近代的政治经济问题便是集中在这种生活上。从过这种生活上得来的亲知,无异于取得近代政治经济问题的钥匙。

④“亲知”为了解“闻知”之必要条件已如上述,现再举一例,证明“说知”也是要安根在“亲知”里面的。

⑤福尔摩斯里面有一个奇怪的案子。一位放高利贷的被人打死后,他的房里白墙上有一个血手印,大得奇怪,从手腕到中指尖有二尺八寸长。福尔摩斯一看这个奇怪手印便断定凶手是没有手掌的,并且与手套铺是有关系的。他依据这个推想,果然找出住在一个手套铺楼上的科尔斯人就是这案的凶手,所用的凶器便是挂在门口做招牌的大铁手。他的推想力不能算小,但是假使他没有铁手招牌的亲知,又如何推想得出来呢?

⑥这可见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便可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有删改)


【注释】①弗兰克林:现译作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科学家,避雷针的发明者。②加利里翁:现译作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③《墨辩》:中国战国后期墨家的著作。
【小题1】下列对选文中心论点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行是知之始。B.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C.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D.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
【小题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从生活实例及科学发明两个方面来证明论点。
B.文章第③段用演讲的例子来证明“亲知”是“闻知”的必要条件。
C.文章第②段划线词“几乎”和“完全”并不重复,强调程度深,语意上避免绝对化,符合实际。
D.文章第④段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提示上下两段分别举例证明“闻知”和“说知”对“亲知”的重要意义。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强烈批评阳明先生的观点,对比提出自己的观点。
B.现在一般学校教育,大多注重“闻知”,“亲知”和“说知”一般被忽略。
C.文章第③段划线词“这种生活”指的是“每天工作八小时,学习八小时,休息八小时”。
D.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
2021·四川南充·三模
知识点:立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①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②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说过,古诗“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懂得和执着”。对照起来,如今短视频中的人间百态、电视电影中的光怪陆离,凭借一时的耳目刺激,固然能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但同那些积淀了千年的古典诗词相比,似乎少了些更有价值的审美层次。

③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在唐代的中央大学里就读着大量“国际学生”。日本留学生晁衡考过了唐朝的科举,一度官至节度使。他代表大唐出使本国,王维为他赋诗赠别:“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在长安国子监留学数年后科举及第,到南京出任深水县尉,写下了包含诸多诗词的《中山覆篑集》,成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之作。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围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圈”,我们便不会妄自菲薄,丢掉中华民族的自信之魂。

④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那些风格各异的五言七言,好比一颗颗时空胶囊,将千百年前人们的喜怒哀乐封装于此,穿越时空,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发现,自己和那些逝去的身影共享着中国人的古老情愫。“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位唐代的学生,好不容易抄完了课文,开始向老师撒娇:明天就是周末了,今天可以早点放我回去吗?诗中吐露的急切之情和现在的孩子们又有什么不同呢?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爱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临别赠言互相慰勉。遇到挫折时,我们仍常以“                                   ”来自我激励……百代之下,其情一也。

⑤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在这些方块字中,汉字的音韵和诗人的情感互相激发,成为后代中国人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陶渊明在田园之间,虽箪瓶屡空,却诗酒作伴,怡然自乐;七百年后的苏东坡,在被贬的逆境之中,翻阅着陶渊明的诗集,留下了12首与“偶像”对话的《和陶诗》,从中汲取着安贫乐道、悦纳生活的能量;陆游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锐意进取,在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却仍渴望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面对铡刀,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慷慨就义……这些历久弥新的诗篇铸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

⑥现在的我们,为何还要读古诗?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选自光明网2021.12,有删改)

【小题1】结合语境,在第④段横线中填入合适的诗句(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题2】本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请梳理选文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分论点一:中心论点:③
分论点二: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
分论点三:
【小题3】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选文哪一段的论据?加以阐述并说明理由。
长征途中,前有娄山天险,后有追兵将至。娄山关一场恶战令人心忧,而毛泽东主席则有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气与信心,正是从容不迫、英雄本色。
阅读《谈耐心》,完成下面小题。

谈耐心

①《易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潜龙勿用。”其引申的含义是,当自己处于弱小时,须藏锋守拙,隐忍待机,不可轻举妄动。其实,无论做大事还是小事,都要有长久的耐心。

②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当年携灭楚霸王项羽的余威去攻击匈奴,认为这样可以一劳永逸解决边患。孰料,此时由于自身力量不够强大,却急于挑战强敌,没有耐心等待良机,最终令自己深陷“白登之围”,险些成为阶下囚。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茫茫太空的英雄航天员翟志刚,曾先后落选“神五”和“神六”的载人发射,与飞天梦想失之交臂。然而他却毫不气馁,拿出了更加刻苦的劲头训练,耐心等待时机到来,终于在42岁那年一飞冲天,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可见,是否有耐心,对事件的成败至关重要。

③拥有耐心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甲】有一些年轻人,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也不缺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抱负,但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就会失去耐心,变得不冷静。不冷静就会冲动,冲动之后难免会犯错误,使实现雄心的道路变得艰难。再比如,有的“新官”上任伊始,想踢好头三脚,烧好三把火。孰料,情况不明,仓促出手就会漏洞百出,给以后的工作造成被动……以上种种,都应了一句俗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④因此,冷静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是至关重要的。冷静的心态能让你对事物有最理性的认识,它能帮助你在正确的时间里作出正确的决定:弱小时韬光养晦,强大时乘胜追击。【乙】而坚定的信念能将你所有的力量集中到一个方向,能让你目标恒定,步伐坚定,不到最后,决不言败。【丙】

⑤耐心,是一种坚韧,一种积累,更是一种信心和勇气。只要我们能对工作投以热情,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抱以耐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能架起一座通往成功的桥梁,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

【小题1】请你说说这篇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展开论述的。
【小题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用刘邦和翟志刚的事例,意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耐心是事情成败的第一要素。
B.第③段论述了拥有耐心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C.第⑤段揭示了耐心的内涵及其在工作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3】请为下面的事实论据在文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位置,并阐明理由。
《士兵突击》中的主人公许三多,虽然先天条件并不优越,但在“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支撑下,默默工作,坚韧执著,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答:选择        ;理由       

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

①思想本身,没有丝毫危险的性质。只有愚暗与虚伪,是顶危险的东西。只有禁止思想,是顶危险的行为。

②近来——自古已然——有许多人听见几个未曾听过、未能了解的名词,便大惊小怪起来,说是危险思想。问他们这些思想有什么危险,为什么危险,他们认为危险的思想到底是什么,他们都不能说出。像这样的人,我们和他共同生活,真是危险万分。

③我且举一个近例,前些年科学刚传入中国,一般愚暗的人都说是异端邪说。看待那些应用科学发明的人,如同洪水猛兽一样。这种愚暗无知的结果,竟造出一场义和拳的大祸。由此看来,到底是知识思想危险呢,还是愚暗无知危险?

④青天白日里,有眼的人在深池旁边走路,是一点危险也没有的。深池和走路的行为都不含着危险的性质。若是“盲人瞎马,夜半深池”,那就是最可恐怖的事情。可见危险和恐怖,都是愚昧造出来的,都是黑暗造出来的。

⑤人生第一要求,就是光明和真实。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暗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而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都是为保障人生达于光明与真实的境界而设的。无论什么思想言论,只要能够容他真实地没有矫揉造作地尽量表露出来,都是于人生有益,绝无一点害处。

⑥说某种主义学说是异端邪说的人,第一要知道他自己所排斥的主义学说是什么东西,然后把这种主义学说的真相,尽量传播,使人人都能认识他是异端邪说,大家自然不去信他,不致受他的害。若是自己未曾认清,只是强行禁止,就犯了泯没真实的罪恶。假使一种学说确与情理相合,我们硬要禁止他,不许公然传布,那是绝对无效。因为他的原素仍然在情理之中,情理不灭,这种学说也终不灭。假使一种学说确与情理相背,我以为也不必禁止。因为大背情理的学说正应该让大家知道,大家才不去信。若是把他隐蔽起来,就很有被人误信的危险。

⑦禁止思想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思想有超越一切的力量。监狱、刑罚、苦痛、贫困、乃至死杀,思想都能自由去思想他们,超越他们。这些东西,都不能钳制思想,束缚思想,禁止思想。

⑧思想是绝对的自由,是不能禁止的自由,禁止思想自由的,断然没有一点的效果。你要禁止他,他的力量便跟着你的禁止越发强大。你怎样禁止他、制抑他、绝灭他、摧残他,他便怎样生存、发展、传播、滋荣。因为思想的性质力量,本来如此。我奉劝禁扼言论思想自由的人注意,要利用言论自由来破坏危险思想,不要借口危险思想来禁止言论自由。

(作者:李大钊。有删改)

【小题1】作者为什么不主张禁止思想的传播?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三条理由。
【小题2】文章③④两段都论述“愚暗无知”的危害性,但采用了不同的论证方法,请具体分析其论证效果。
【小题3】作者在第⑤段中说:“无论什么思想言论,只要能够容他真实地没有矫揉造作地尽量表露出来,都是于人生有益,绝无一点害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本内容和社会现实,阐述你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