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577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难忘的体罚

[美]兰妮•麦克穆林

①也许,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同样也有威信极高而能使所有学生都敬畏如神的老师,但肯定不会有哪位老师会像在我们镇上待了30多年的弗洛斯特女士那样,差不多成了全镇老少的严师。

②我不知道她是如何走进众人心底的,至于我,是因为一次难忘的体罚——挨板子。

③那是一次数学考试。考试前,弗洛斯特女士照例从墙上把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取下,比试着对我们说:“我们的教育以诚实为宗旨。我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这里自欺欺人,虚度时日。这既浪费你们的时间,也浪费我的时间。而我早已年纪不轻了,陪不起——好吧,下面就开始考试。”说着,她就在那张宽大的橡木办公桌后坐下,拿一本书,径自翻了起来。

④我勉强做了一半,就被卡住了,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于是我顾不得弗洛斯特女士的禁令,暗暗向好友伊丽莎白打了招呼。果然伊丽莎白传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我赶紧向讲台望了一眼——还好,她正读书入神,对我们的小动作毫无察觉。我赶紧把答案抄上了试卷。

⑤这次作弊的代价,首先是一个漫长难熬的周末。晚上,又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才迷糊过去,又被噩梦惊醒,连卧室墙上那些歌星舞星们的画像似乎都变成了弗洛斯特女士,真让我心惊肉跳!早就听人说过,教室里一只蚂蚁的爬动也逃不过弗洛斯特女士的眼睛,这么说,她现在只是故意装聋作哑罢了。思前想后,我打定主意,和伊丽莎白一起去自首。

⑥周一下午,我们战战兢兢地到了老师的身边:“我们知道错了,我们以后永远不做这种事了,就是……”(没说出口的是“请您宽恕!”)

⑦“姑娘们,你们能主动认错,我很高兴,这需要勇气,也表明你们的向善之心。不过,大错既然铸成,你们必须承受后果——否则,你们不会真正记住!”说着,弗洛斯特女士拿起我们的试卷,撕了,扔进废纸篓。“考试作零分计,而且——”

⑧看到她拿起松木板子,我们都惊恐得难以自持,连话也说不囫囵了。

⑨她吩咐我们分别站在大办公桌的两头,我们面面相觑,从对方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窘态。“现在你们都伏在自己身边的椅背上,把眼睛闭上,那不是什么好看的戏。”她说。

⑩我________(A哆哆嗦嗦 B慢吞吞)地在椅背上伏下身子。听人说,人越是紧张就越会感受到痛苦,老师会先惩罚谁呢?

⑪“啪”的一声,宣告了惩罚的开始。看,老师决定先对付伊丽莎白了。我尽管自己没挨打,眼泪却上来了,伊丽莎白是因为我才受苦的!接着,传来了伊丽莎白的呜咽。

⑫“啪!”打的又是伊丽莎白,我不敢睁眼睛,只是加入了大声哭叫的行列。

⑬“啪!”伊丽莎白又挨了一下——她一定受不了啦!我终于鼓起勇气,说:“请您别打了,别打伊丽莎白了!您还是打我吧,是我的错!——伊丽莎白,你怎么样了?”

⑭几乎在同时,我们都睁开了眼睛,可怜兮兮地对望了一下。想不到,伊丽莎白竟红着脸说:“你说什么?是你在挨打呀!”

⑮什么?疑惑,我们看到老师正用那木板狠狠地在装了垫子的座椅上抽了一板“啪!”哦,原来如此!

⑯——这便是我们受到的“体罚”,并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在弗洛斯特女士任教的几十年,这样的体罚究竟发生了多少回,我无从得知。因为有幸受过这种板子的学生大约多半会像我们一样在成为弗洛斯特女士的崇拜者的同时,独享这一份秘密。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件事情。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3】根据上下文,为第⑩段的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说说理由。
【小题4】文章最后揭示了弗洛斯特女士并没有真正体罚“我们”,这在前文中有伏笔,请找出来。
【小题5】弗洛斯特女士对“我们”“体罚”为什么会令“我们”难忘?
20-21七年级下·全国·单元测试
知识点:其他外国作家小说内容概括,主旨把握词句理解与赏析表现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雷雨声

[美国]鲍勃·莫尔德

对于密西西比州的布兰登这地方来说,五月份就热成这样是不正常的,星期天上午,妻子帕特和我坐在我们平屋顶上喝咖啡,慢啜细品。南边地平线上,雷雨云很快聚成崇山峻岭似的云团。空中丝风也没有,潮气很浓,手掌心都可以搓出水来。

喝完第二杯咖啡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下来。闪电狂舞着划过地平线,雷声隆隆,遥远而低沉。不久。第一阵大雨扑来,把我们赶回屋里,恰逢电话响了。帕特拿起话筒,在这阴郁的天气里。她的脸上露出了绝无仅有的欣喜。

打来电话的是我们的儿子戴维——直升机飞行员。三个月前他自立谋生了,被派往韩国,执行任务一年,驻扎在非军事区附近。戴维故意说得很高兴,反而使我们更清楚地感觉到了他的真实心境。二次大战期间,我作为一名士兵,把漫长的时间打发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孤岛上,实在知道严重的思乡病有什么样的症状。

渐渐,交谈像良药一样提高了我们的情绪。接着,电话机旁的窗外响起了一声霹雳。

“什么声音? ”戴维问,“炸弹吗? ”

“没什么,打雷。“下雨都一个星期了。”

   沉默。

“戴维,”我问,“你走了吗?”

“我在想妈妈说的话——‘没什么,打雷’。可你们知道吗,我现在最想念的是什么?许多的士兵说他们所失去的是什么,是故乡的雷声。我们这里下雨、下雪、刮风,可从来不打雷。”

“爸,记得我小时候吗?”他接着说,“我们俩是怎样躺在地板上聆听雷鸣的?为了我不害怕,你是怎样谈笑风生的?”

“记得。”我说,努力克制自己,不让喉咙发哽。

“现在能和你一起听一听雷声就好了。”他轻轻地说。

刚刚打完电话,我就拿上我的磁带录音机、高尔夫大伞和一把木椅。“我去给儿子录下一些雷声。”我对帕特说。

“鲍勃,邻居们会说你疯了。”

“戴维不会。”我说,走了出去。

电光闪闪划过天空,如同焰火大表演,我坐在暴雨中的大伞下,录下了半小时密西西比最好的雷声,孤独的士兵永远也听不厌。第二天,我把磁带邮寄给戴维,简书:特别礼物。

三星期后,戴维又打电话来。这一次他已经心平气和,“爸,”他说,“你肯定想象不到我昨天晚上都干了些什么,我邀请朋友们到我房里举行了一次雷声晚会。听录音的时候大家的反应都一样开始是寂静,随后是一阵悲哀叹息,以为那是令人厌恶的战争之声。可当大家知道这是故乡的声音时,心情立即好转。我们如释重负晚会变得非常愉快,真不知怎么说,这磁带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他还说:“现在我安心了。谢谢你,爸!这礼物真的不落俗套,乡音解乡愁啊。”

【小题1】本文以“雷声”贯穿全文,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完成下列填空。
我和妻子在喝咖啡,______→接到儿子的电话,雷雨大作,_______→我撑起伞,走进雷雨中,______________,向父亲表示感谢。
【小题2】“戴维故意说得很高兴,反而使我们更清楚地感觉到了他的真实心境。”这句话的“真实心境”是指什么?戴维为什么要“故意说得很高兴”?请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小题3】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试揣摩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
①闪电狂舞着划过地平线,雷声隆隆,遥远而低沉。
②电光闪闪划过天空,如同焰火大表演,我坐在暴雨中的大伞下。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本文围绕“雷雨声”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刚果之行(节选)

纪德

清晨,天刚亮,我们便从布拉柴维尔出发,渡过斯坦利湖去金沙萨乘“布拉邦号”小船。特雷维斯公爵夫人和我们一道去班吉,她是帕斯特学院派来的,在那儿另有公干。

横渡斯坦利湖,天空灰蒙蒙。要是刮点风,准会感到冷的。湖汊多小岛,与河里的小岛互相混杂。有些岛上满布低矮的树丛,有些小岛仅仅是些小沙丘,瘦长的芦苇点缀其间,有疏有密,高低不一。有些地方,回游的水在河面激起了一片银光。这儿虽然水势湍急,但水的流向似乎仍不固定:几股逆流来了,激起了奇特的漩涡,再倒流过来,因为又碰上几个绿色的小岛。这种小岛有的面积很大,殖民者们开玩笑称之为“葡萄牙租界”。有人告诉我们,像这样溯江而上,旅程漫长,异常单调。我们强调对此一无所知,正有许多东西要学习,要慢慢领略各地风光。不过,我们感到目前仅是旅途的序幕,要到我们同这个国家发生更直接的接触时才算真正的开始。因为,坐在船上浏览景色,它就好比一件舞台上的远景,并无真实之感。

船紧靠比属刚果一边的河岸航行。对面法属刚果的河岸隔得很远,依稀难辨。沿河一带,平坦广阔,芦苇丛生,本想看看河马,但一条也未看见。岸边有些地段植物繁茂,但不是芦苇,而是或大或小的树木了。总之,不管是树木或是芦苇,它们不是覆盖了河岸,就是被河水淹没,因为这一带常常涨水,据说每个月有几次的水涨得很高。树木枝叶在水中漂荡,轮船逆流而上,激起一个个漩涡,轻轻地把它们托了出来。在甲板上,二十来个乘客同坐一桌。面前平行地另放着一张桌子,上面摆着供我们用的三副餐具。

一座相当高的山挡住了湖的底部。山前,湖面变宽了。激浪汹涌,越涌越急。“布拉邦号”在峡道中前进。两岸悬崖绝壁,航道更狭窄了。刚果河在一连串的丘陵中奔流,两岸山势颇高,郁郁葱葱,唯山顶光秃秃没有树木,只有一层浅草,同法国孚日山上没有树木的草场差不多。那可能是牧场了,如果去看,定有羊群。

到了补给站,大家停了下来,时间大约是午后两点。芒果树浓荫蔽天,景色宜人。①附近的茅屋前站着几个土著人,对我们的到来漠然视之。凤梨树正开花,平生仅见。几只彩蝶惊起,我拿起那面没有木柄的网追去,结果是一无所获。阳光灿烂,但不太热。

黄昏时分,船在法国管辖的河岸停下,岸边有一个破不堪的小村落。村内茅屋疏疏落落,约二十家,补给站位于茅屋中心,“布拉邦号”在这儿补充给养。每次轮船靠岸,便有四个粗壮黑人跳入水中,两前两后,游到岸上,把停靠的缆绳系牢。舷梯放下了,但梯子不够长,只好再用长木板加以延伸。我们来到村庄,由一个随船前来卖项圈的矮小商贩引导。这个人上身套一件蓝色白花的网线衫,下穿一条米黄色的布短裤,一句法语也不懂,只要我们看他一眼,他就面露微笑,笑得那么和蔼可亲,逗得我不时地瞅他一眼。趁天尚未全黑,我们浏览了全村。②不知村里土人患的是头癣、体癣还是济疮,反正没有一个人的皮肤是干净清洁的。(批注:两次写到当地的居民,却毫无美感,似乎冲淡主题,建议删除)我第一次看到了形状奇特的西番莲的果实。

一轮还算盈满的月亮,透过薄雾,把月光直射船头。船儿顺月光前进,微风不断从后面吹来,把烟囱喷出的火星刮到前面,看来很像一群群的萤火虫。我在外面看了很久,仍然不 得不回到船舱,睡在蚊帐里,又闷又热,挥汗不止。过了好久,气温慢慢转凉,我才来了睡意……

一觉醒来,但见景物辉煌。船驶进马洛博湖,太阳已出来了。湖面广袤无垠,平静无波,更无一丝微风,可以吹皱湖水,真好比一面完整的贝壳,明净无瑕地反映了清澈的蓝天。东方,有几条很长的彩云,被旭日映染成紫红色了。西面,湖天都是珠贝色,略带一点淡灰、活像一只精美绝伦的螺钮,虽然万籁无声,但默默之中已有颤动,预示绚丽的日色将显得五彩缤纷。远处,几个小岛地势低矮,难以捉摸,似乎在什么流质上漂漂荡荡……这种神妙莫测的动人景色历时不长,接着,轮廓定型了,线条清楚了,我们才感到自己还站在原地。(读后感:……)

有时候,清风徐来,那么清新,那么柔和,大家感到吸进肺腑的空气都是幸福之风。

【小题1】按所写内容整理作者游踪
所至   横渡斯坦利湖     沿河岸航行   在峡道中前进     停船补给,游览村庄   (1)_________
所见   (2)_________   植被繁茂   (3)_________     见闻奇特 景物辉煌
【小题2】第六段有一则读者点评,你赞同他的看法么?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小题3】请为文中画线段落补写一段赏析型读后感。
提示:(1)仔细阅读,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角度来写。
(2)补写要有较为清晰的层次,可适当引述原文内容,做到精简,准确。
(3)还要联系自己的阅读或生活经验谈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法)让·乔诺

那是在1913年,我长途跋涉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还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水也不漏。风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上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洁,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的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的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的肩膀这么高了。那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样,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很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尔泽·布菲的老人。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小题1】选文第六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表现了牧羊人什么特点?
【小题2】请从修辞方法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小题3】选文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