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63

送杨寘序

(宋)欧阳修

①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②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杨寘(zhì):欧阳修的朋友。②宫:五声之一,五声为宫、商、角、徵、羽。③伯奇:周宣王大臣尹吉甫的儿子,很孝顺,后来尹吉甫听信后妻谗言,将伯奇驱逐出去,伯奇很伤心,弹琴作《履霜操》,曲终,投河而死。
【小题1】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尝有幽忧之/不以
B.其至也/其家穿井
C.是其心有不平者/汝心之
D.其湮郁/以咨诹善
【小题2】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予 友 杨 君 好 学 有 文 累 以 进 士 举 不 得 志
【小题3】下面是小文与小语读了本文之后的讨论,请你根据文意,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这篇赠序是作者写给他的朋友杨君的,但是前两段都在写学琴的好处,第③段才写到杨君,这是为什么啊?

小语:你的这个问题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学过的《送东阳马生序》。两篇都是赠序,都用了_________的劝勉技巧,《送东阳马生序》是通过________来达到劝勉效果,而这篇是通过_________来实现劝勉目的的。

小文:原来是这样,那这两篇赠序的具体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呢?

小语:《送东阳马生序》的目的是:_________,而这篇赠序的目的是:_________

小文:哦,《送东阳马生序》是长辈送给晚辈的,所以循循善诱,寄予厚望;而这篇赠序是欧阳修送给他朋友的,所以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可是赠序中出现“其能都郁以久乎”,似乎不太合适吧?

小语:看似不太合适,但是你知道吗?写这篇赠序时,作者自己也正处于被贬之时,你再读这句话,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小文:我发现_________

2020·浙江·一模
知识点:欧阳修(1007-1072)议论说理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琅琊山六题·石屏路

[宋]欧阳修

石屏自倚浮云外,石路久无人迹行。

我来携酒醉其下,卧看千峰秋月明。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所作。

【小题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日光下     澈:_______
(2)悄怆幽     邃:_______
(3)以其境过     清:_______
(4)石路久无人迹     行:_______
【小题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题3】【甲】文段在描写景物时运用_____修辞方法,表现了小石潭水流逶迤曲折之状及溪岸山石嶙峋之势;【乙】诗第一句运用_____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石屏路云雾缭绕的美丽景色。
【小题4】请结合【甲】【乙】两文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心境的。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得之心而之酒也(      )       (2)者歌于途(      )
(3)醉翁意不在酒(      )   (4)杂然而前(      )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小题3】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_____”、“______”、“醉翁亭”等景物。
【小题4】欧阳修“乐亦无穷”,范仲淹“此乐何极”。请分析两者“乐”的不同之处。
黑板报角落里写着三个成语:熟能生巧、庖丁解牛、轮扁斫轮。同学们产生了好奇,搜索了各种资料,进行多番探索。

(一)

卖油翁

(宋)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A.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翁曰:“以我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原结尾: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二)

庖丁解牛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何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B.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xíng,磨刀石)。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节选自《庄子》(有删减)


【注释】①割:这里指生割硬砍。②族:众,指一般的。③折:用刀折骨。④节:骨节。⑤间:间隙。⑥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三)

轮扁斫轮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C.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共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槽粕已夫!”

——节选自《庄子》


【注释】①轮扁:制造车轮的人。②徐:宽松。甘而不固:滑动而不牢固。指轮孔太大车辐条松动。甘,滑。③疾:紧。苦而不入:滞涩而难进入。
【小题1】请解释下表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原文

含义

备注

会意字以我油知之_______
(金文)(小篆)
词类活用尔安敢轻吾_______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古今异义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_______今义:表判断,是。
通假字公之所读者何言_______“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小题2】大文豪欧阳修将“卖油翁酌油”的事件与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故事作比较,认为这三个故事非常相似,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根据前三篇故事内容加以探究。

卖油翁

庖丁

轮扁

所说的话(译文)原文:A.无他,但手熟尔。
译文:没有别的,只是手熟练罢了。
原文:B.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原文:C.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译文:(1)_________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留、替、调、补、删)
所做的事现身说法,用勺酌油从钱孔灌入葫芦,钱孔不湿。(2)_______现身说法,用自己的斫轮经验,自己和儿子之间的教和学作喻,经验和方法无法用语言来传授和习得。
古人智慧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内敛,做事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诉我们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3)_______

【小题3】小稠上网查找《卖油翁》原文,偶然发现其结尾还有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是欧阳修在文末抒发了自己的心得,但被教材编者删除了。有人说,教材编者用心良苦,考虑周全;也有人说,删去,限制了学生的思想。亲爱的同学,你认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原文和第三则故事阐述观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