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单选题-单题 适中0.65 引用6 组卷359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被全国各地采用。东北也有符合自身地理环境特点的“二十四节气歌”,例如“打春(立春2月4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4月5日)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下列对东北“二十四节气歌”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打春阳气转--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气温回升
B.春分地皮干--雨季还未到来,积雪逐渐消失,大风天数多,蒸发强,土地干裂
C.清明忙种麦--气温回升至适合耐寒不耐旱的作物小麦播种
D.谷雨种大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雨生百谷,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播种
2018高三·河北张家口·专题练习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区位因素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下图)。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考虑“二十四节气”的节气含义,可概括为三类,其中不包括(     
A.反映季节时令类B.反映月相变化类
C.反映气候特征类D.反映动植物表象类
【小题2】大暑节气包括“腐草化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以此推断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地域是(     
A.江淮地区B.华南地区C.黄河中下游地区D.川渝地区
【小题3】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A.降水B.霜冻期C.光照D.热量
【小题4】下列对东北“二十四节气歌”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打春阳气转--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气温回升
B.春分地皮干--雨季还未到来,地表积雪逐渐消失,大风天数多,蒸发强,土地干裂
C.清明忙种麦--气温回升至适合耐寒不耐旱的作物小麦播种
D.谷雨种大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雨生百谷,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播种
【小题5】40年前,指导东北某地农业生产的谚语是“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现在的谚语是“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农业谚语的变化反映了(     
A.农作物品种的改良B.当地降水增加C.农业耕作技术提高D.当地气候变暖
【小题6】在岳阳市,白昼时间与“谷雨”时最接近的节气是(     
A.雨水B.处暑C.霜降D.惊蛰
【小题7】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雨水前后,江淮地区出现连续性降水,称为梅雨
B.处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时期
C.霜降前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北方降温明显
D.大雪前后,云贵高原多发生寒潮,降雪量达最大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