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较易0.85 引用3 组卷177
2023年,沈阳都市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为全国第九个、东北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沈阳都市圈内七个城市的核心产业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电力、机械、石化和建材等工业部门。新兴的汽车、航空制造、机器人、IC装备、医疗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沈阳。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

材料二:自2010年至2021年,都市圈内只有沈阳市人口增长了96.39万,其他六市常住总人口整体减少了168.36万。

沈阳都市圈各市老年及少年儿童人口变动情况表


沈阳鞍山本溪辽阳铁岭抚顺阜新
2020年老年人口比重(%)23.2427.2629.0127.9126.8230.2626.61
2020年较2010年0-14岁少年儿童比重变化(%)-9.57-10.02-13.18-10.16-9.17-13.23-9.13

(1)从区域空间组织角度看,沈阳都市圈是由____(选择:A一/B.二/C.三)级城市共同组成的城镇网络体系。按照各城镇与核心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强度,都市圈大体分成了____个圈层,受核心城市辐射影响最大的城镇最可能是____
(2)据材料可知,沈阳可以发挥其在________方面的辐射功能,带动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发展。
A.交通   B.制造业   C.劳动力   D.服务业
(3)据图文材料,归纳当前沈阳都市圈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从材料可以看出,沈阳都市圈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总量明显________现象严重,少年儿童比重变____。这将给其发展带来____(多选:A劳动力不足/B.消费市场猛增/C.科研投入减少/D.养老压力增大)等影响。
(5)下列是对沈阳都市圈开展调研的调查问卷提纲,推测该问卷的主题应该是(     
近3年来都市圈内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数据
都市圈内博物馆数量、规模及年均办展场次
都市圈内体育馆数量、规模及今年国际赛事场次
都市圈内文化馆数量及年均办展场次
A.了解沈阳都市圈旅游资源状况B.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C.分析沈阳都市圈的城市吸引力D.影响沈阳都市圈人口素质的因素

(6)从图1可知,为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未来沈阳都市圈内七市的产业发展将各有分工,相互配合。简述其对该区域协调发展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3·上海浦东新·一模
知识点: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城镇化问题的形成、表现、措施城市的辐射功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规划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全域。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群内部有活跃的人员流、货物流、金融流、信息流等,联系十分紧密。下图来自一位地理学者的研究。下面为长三角城市最大联系方向(甲)及城市间联系强度TOP30(乙)图。

材料二:苏州是上海大都市圈骨干城市。根据规划将建设与上海联动共生的功能性枢纽城市。全市四大产业创新集群包括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先进材料产业创新集群。2022年末常住人口1291.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12%

(1)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是上海,副中心是________
(2)不少人在双休日会坐高铁或自驾到附近城市游玩。从图中城市间的联系推断,上海市民出游人数特别多的是(     
A.苏州、嘉兴、无锡、杭州B.扬州、无锡、舟山、绍兴
C.苏州、常州、南通、镇江D.扬州、宁波、无锡、南京
(3)图中,苏州的“最大联系方向”为上海,而非本省的省会,最合理的解释是苏州与上海(     
A.语言习俗相近B.地形环境相同C.空间位置邻近D.经济水平相当
(4)目前上海实行“头脑在上海,两手在外地”的产业发展战略,上海重点向外转移的产业主要是(     
A.高档时装业B.电子装配业C.高端制造业D.现代服务业
(5)上海属于我国四大经济区中的____地区,经济发达,带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迁往安徽的方案主要看中当地的____条件。
(6)分析苏州市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7)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     
A.降低劳动力生产成本B.促进各城市级别提高
C.提升长三角国际地位D.促进产业分布均衡化
(8)城镇化建设是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城镇化过程中将带来的利益主要是____;可能带来的问题主要如:____
(9)南京城市等级高,提供职能种类____(多或少),门槛人口____(多或少)。
(10)城镇化促进人口向____转移,为城市发展提供____
读长三角都市圈相关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三角都市圈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城市内涝是诸城市共同面临的灾害。

材料二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铁矿资源丰富,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之一,形成了钢铁、汽车制造等一批优势主导产业,是上海装备制造业转移的首选地。

材料三图、表

2021年长三角都市圈部分城市三大产业产值比重(%

城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上海0.226.573.3
南京1.936.162.0
苏州0.847.951.3
无锡0.947.951.2
泰州5.348.446.3
扬州4.747.947.4
杭州1.830.367.9
宁波2.448.049.6
舟山9.344.346.4
马鞍山4.349.446.3
(1)长三角都市圈各城市绝大多数年份6月中下旬到7月初受____(填写:天气系统名称)影响,多连续性降水,在夏秋季受____(填写:气象灾害名称)影响,多暴雨,易发生内涝。各城市除了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外,还增加绿地、水面,以增加____(填写:水循环环节名称),减轻涝灾损失。
(2)长三角区域空间组织是一个庞大的城镇网络体系,____(填写:城市名称)是该体系内行政等级最高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故该城市属于大都市,为长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城市。该城市对江苏苏州市的辐射带动功能比对浙江金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要____(单选:A强B.弱),其辐射功能包括____(不定项选择:A技术辐射B.制造业辐射C.金融辐射D.交通辐射)。
(3)表一显示长三角都市圈所有城市的产业结构相同之处在于____;不同之处是上海、杭州、南京的第____产业比重远超过50%,表明这些城市具备了较强的现代服务功能,其中上海为其他城市提供金融、国际贸易、远洋航运等服务,这些服务业属于____(单选:A生产性服务业B.生活性服务业C.社会性服务业)。其他多数城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表明该地区仍然是我国重要的____基地。
(4)在长三角都市圈中,舟山市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其第一产业内部比重最大的可能是(     )(单选)
A.种植业B.畜牧业C.林业D.渔业
(5)分析马鞍山市成为上海装备制造业转移首选地的原因。
(6)江苏泰州城市化率从2008年的49.1%提升为2022年的69.2%,表明该市城市化正处于____(单选:A起步阶段B.快速发展阶段C.稳定发展阶段)。据材料分析泰州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可能原因____
广东省人口变动

材料一:全国人口普查是由国家在统一的时间以统一的方法、项目、调查表,对全国现有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全项调查登记。如图所示图1示意第六、第七两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七普)中的人口年龄构成对比情况,图2示意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各地区人口比重及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2020年,大陆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9%,相较于2010年“六人普”时的49.7%,上升了14.2个百分点。广东省作为人口流入的重要省份,成为人口数量第一大省。技术创新正在引发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改变着人口的流动模式。下图示意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深圳(创新之都)、珠海(花园城市)、东莞(制造业之都)四地2010—2015年流入人口年均增量的变化。

(1)与六普相比,第七次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为(     
A.青壮年人口比重变化最大B.老年人人口比重有所下降
C.少年儿童的数量有所减少D.劳动力人口比重有所增加

(2)与六普相比,七普时我国人口地区分布差异的变化及产生的原因是(     
A.东北地区人口占比增加,振兴东北措施的实施
B.中部地区人口占比减少,产业大量向西部转移
C.西部地区人口略有增加,扶贫攻坚措施的实施
D.东部地区人口明显增加,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

(3)针对我国七普人口的变化特点,我国需要进一步(     
A.关注失业人口B.限制人口流动C.增加养老投入D.推进逆城市化

(4)读材料二,2000—2010年,东莞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A.外来投资多,制造业发展迅速B.创新能力强,大量人才迁入
C.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适宜居住D.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

(5)读材料二,相较于2000—2010年,2010—2015年东莞、珠海、深圳、广州等城市人口流动模式反映了(     
①东莞产业规模扩大②深圳对高、低技能人员吸引力大
③珠海人居环境不断优化④广州人口规模优势依然明显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6)读图,关于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老龄化水平迅速提高B.近年来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扩大
C.深圳、广州经济辐射作用巨大D.高新技术产业向全省发散

(7)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密度分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平原高于山区②沿海高于内陆③东北高于华北④青藏高于西北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8)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有(     
①自然条件好②土地面积广③轻工业发展程度高④重工业发展程度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广东是跨省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发达,出行方便B.生态环境优,居住条件好
C.政府鼓励,政策引导D.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

(10)影响人口容量的负相关因素是____。深圳市的人口合理容量____(填大或小),其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特区建设,____;科学技术水平高,资源利用程度高。
(11)近三年广东省老龄化水平相比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