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4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陕西关中平原,指的是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因此又称渭河平原.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秦国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所以号称“八百里秦川”.下图为渭河平原示意图.

材料二:渭河流域年平均气温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发量1000~2000毫米,无霜期120~220天.6~10月为汛期,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其中7、8、9月大汛期间的径流占全年的60%~70%.

材料三:汉江全长1532公里,发源于秦岭南麓,在武汉市注入长江.下图为汉江上游流域示意图.

(1)从地形、地质、水文特征等方面简要分析渭河干流图示河段不宜建设水电站原因
(2)读材料分析渭河平原自古农业发达的自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秦岭对汉江北部支流的水文特征的影响.
22-23高二上·湖北·期末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分类河流和湖泊的水系、水文特征河流水能开发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陕西关中平原,指的是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因此又称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秦国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所以号称“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材料二:《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道:“泾渭分明“指的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下图为渭河平原示意图。

材料三:渭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发量1000~2000毫米,无霜期120~220天。多年平均径流量102亿立方米(1934~1970年),年内变化与降水相似。6~10月为汛期,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其中7、8、9月大汛期间的径流占全年的60%~70%。年平均流量323立方米每秒,而实测最大洪峰流量7660立方米每秒(1954年),调查最大洪峰流量10800立方米每秒(1898年)。

材料四:汉江全长1532公里,发源于秦岭南麓,在武汉市注入长江。历史上,汉江素有“千里黄金水道”之称,但近几十年来,汉江航运价值却不断降低。为更好地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坝顶高程已由原来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下图为汉江上游流域示意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渭河水浑”的人为原因。

(2)从地形、地质、水文特征等方面简要分析渭河干流图示河段不宜建设水电站原因。

(3)根据材料四,分析秦岭对汉江北部支流的水文特征的影响。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陕西关中平原,指的是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因此又称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秦国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所以号称“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材料二:《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道:“泾渭分明“指的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下图为渭河平原示意图。

材料三:渭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发量1000~2000毫米,无霜期120~220天。多年平均径流量102亿立方米(1934~1970年),年内变化与降水相似。6~10月为汛期,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其中7、8、9月大汛期间的径流占全年的60%~70%。年平均流量323立方米每秒,而实测最大洪峰流量7660立方米每秒(1954年),调查最大洪峰流量10800立方米每秒(1898年)。

材料四汉江全长1532公里,发源于秦岭南麓,在武汉市注入长江。历史上,汉江素有“千里黄金水道”之称,但近几十年来,汉江航运价值却不断降低。为更好地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坝顶高程已由原来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下图为汉江上游流域示意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渭河水浑”的人为原因。
(2)从地形、地质、水文特征等方面简要分析渭河干流图示河段不宜建设水电站原因
(3)读材料一、二、三,概括渭河平原的农业特点并分析渭河平原自古农业发达的自然原因。
(4)根据材料四,分析秦岭对汉江北部支流的水文特征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