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4 组卷273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这条官方开辟的“政治之路”“和合之路”东起长安,西至罗马。为了保障丝路畅通,汉、唐、元、明各朝代在沿途设置馆舍为驼马商队提供食宿,并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虽然历经了魏晋战乱,拓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经略西北,也曾使丝路再度繁荣。

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书》中有明确记载。唐中叶受政治局势等影响,陆上丝路衰落,宋元时期海上丝路进入大发展时期。中国的船队活跃在印度洋,远航至非洲东海岸。宋代一艘海船的货运量可达60~70万公斤,相当于2000多匹骆驼的运输能力。海上丝路主要进行商贸活动,也有个别政府主导的“朝贡”“外交”等活动。

材料二   通过陆上丝路,核桃、葡萄、良种马、宝石、乐舞等传入中原,丝绸布帛、凿井和铸铁技术、印刷术与火药等得以西传。佛教、景教等多种宗教传入中国,多地发现了不同宗教共存融合的遗迹。

占城稻、玉米、土豆、烟草、钟表、阿拉伯数字等由海路传入中国。中国的瓷器、茶叶,以及文化典籍、中医中药、园林艺术等传向海外,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地区。


请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变化”为主题,解读上述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北京西城·一模
知识点: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通过丝绸之路原产域外的葡萄、苜蓿、胡麻、琉璃、地毯等商品货物也传入中国。从汉朝以来,东罗马、阿拉伯、印度的医药、音乐、歌舞、历法等外来文化技艺大量涌入中国。另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逐渐传至西方,反映了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耿昇《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

材料二   唐朝时陆上丝绸之路相当繁荣,不仅继续着汉代以来的陆上交通,而且沿天山南北还开辟了新的道路。迨至宋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使得陆上交通常遭阻滞,以致逐渐衰落。伴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多产于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日臻发展完善。在古代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陆路的地位被海路取代在所难免。

——陈潮《重新审视海上丝路的开拓》

材料三   从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形成了由广州起航的七条国际航线。其中从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欧洲的商品主要是生丝、绸缎、瓷器、茶叶等。由里斯本到广州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仅1585~1591年,经澳门运入广州的白银达20万两。17世纪初,中国广州金银的价格比为l:5.5~l:7,而欧洲等地金银比价为l:16,欧洲商人把大量的白银输入从而换取中国的黄金,运回西方。

——孙继亮《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的确立》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新华网北京2015年1月6日电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大发明对欧洲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时期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中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陆上对外贸易不断发展。这一时期,从西方传到中国的农产品有芝麻、蚕豆、黄瓜、石榴、核桃、葡萄、胡萝卜、菠菜、大蒜等数十种。由中国传往西方的物品以丝绸和瓷器为主,主要是由安息商人转运从中国来的大量丝绸到欧洲。唐朝对于陆上贸易限制相当严格,在官府监督下进行互市。相反,唐代鼓励海外贸易,唐代海船制造技术称雄世界,海上贸易发达。唐朝在广州设有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中国出口商品种类除丝绸外,器、纸张、铜器、铁器、茶叶等都成为大宗贸易商品。西方的历法、数学、医学等伴随着外贸传入中国。

——摘编自李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述要》

材料二   两宋以后,对富庶南方的持续开发,使人地矛盾日益加剧,人们被迫开发其他地区的贫瘠土地,中国地理环境面临一种窘迫境地。而来自美洲的玉米和土豆不仅能够在西北干旱和热量不足的地区生长,“荒丘之区,向所弃之地”也可种植,其产量高、易保存的特点,使小农不仅可以依靠它们度过灾年,还可将宝贵的稻种保留下来以备春耕。番茄、花生等作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副食品缺乏的情况。基于此,虽然明清时期中国耕地只增加了4倍,但人口却能增加6倍。此外,新作物的种植普及也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进行丝绸等物品的生产和更多富余的土地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

——摘编自罗振嘉《东亚前近代社会的形成探析-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出产的丝绸,在明朝时期成为综合贸易之路。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明朝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摘编自杨建新、卢苇《丝绸之路》

材料二   丝绸之路又称“陶瓷之路”。中国瓷器自汉唐以来,就通过各种途径向外传播。到明朝中期,由于西方人的加入,中国瓷器的外销急剧上升,攀上历史最高峰。精湛的中国陶瓷通过各种各样的贸易渠道,传到世界各地,在为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对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同样影响着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变化。(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丝绸之路”上,中国瓷器“外销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并概括“陶瓷之路”产生的影响。(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