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1)材料一中“用冲击的办法”和“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分别指代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为什么主张“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

项目1928年1940年增幅
钢(万吨)4301830326%
煤炭(万吨)355016600368%
棉织物(亿米)26.7839.5448%
谷物(万吨)7300955031%

经过长期的高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这座庞大的国家机器似乎因为太疲惫、太僵化而突然不能有效运转,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1年解体。苏联的失败不是败于技术和军事,而是败于政治经济制度。


(2)阅读材料二的表格,概括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如何理解苏联的失败是“败于政治经济制度”?
(3)回顾苏俄(联)的发展道路,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2-13高一下·重庆沙坪坝·期中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影响和评价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影响和评价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十月革命后,苏联(俄)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系列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他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了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1)材料一中列宁“用冲动的办法”是指什么?“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又是指什么?后者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三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