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派以“西学中源”说为由,抵制顽固派的阻挠,设立同文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行“自强运动”。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不仅大力主张“西学中源”说,还将其改造成为“中体西用”说。维新派又打着孔子和尧舜禹的旗号鼓吹变法。梁启超说:“言西政,必推本于古,以求其从同之迹。”要建设民主政治,设置议院,首先要考证“议院于古有征乎?”梁启超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论证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类似议院(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机构和议员的设置。“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康有为等不少清儒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

——摘编自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材料二   1840年到1940年是中国人对民主认识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阶段。新民主理论是中国人民一个多世纪政治实践的理论结晶,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政治制度是现行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该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840~1890年是准备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人对民主的零星片断的感性认识时期;1890~1927年是探索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人开始在实践中学习、认识、理解民主的时期;1927~1940年是形成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对民主形成自己的新民主理论的时期。

——摘编自郎茂锋《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派、维新派把“西学中源”作为其探索的理论根据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阶段形成的新民主理论成果,分析其形成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意义。
19-20高二上·河南开封·期末
知识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康梁维新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汤若望、南怀仁、安多、闵明我相继治理历法,兼明算学,而度数之理渐加详备。然询其所自,皆云本中土所流传。”传教士的这一做法,得到了清廷最高统治者的赞赏。康熙帝说,不仅西洋算法出自东方,就连西洋历法也同样得自中土。在统治者的倡导之下,“西学中源说不仅成为定论,而且成为当时知识界看待西学和中西文化关系的主流观点。

——摘编自黄爱平《明清之际“西学中源”》

材料二   洋务派以“西学中源”说为由,抵制顽固派的阻挠,设立同文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行“自强运动”。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不仅大力主张“西学中源”说还将其改造成“中体西用”说。维新派又打着孔子和尧禹的旗号鼓吹变法。梁启超说“言西政,必推本于古,以求其从同之迹。”要建设民主政治,设置议院,首先要考证“议院于古有征乎?”梁启超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论证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类似议院(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机构和议员的设置。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康有为等不少清儒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

——摘编自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说得到清初知识界认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洋务派、维新派把“西学中源”作为其探索的理论根据的积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人发现他们带来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很早就有的。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的清初科学家梅文鼎提出了“西学中源”说。他生于明代官宦之家又受教于明朝遗老,后又受到清朝皇帝的宠爱,潜心钻研西学却又有“奉耶稣”而“弃儒先”之虞,这种矛盾的境遇促成了他积极地鼓吹“西学中源”说。在天文学领域,他宣称西方的地球五带源于《周髀算经》,又说《黄帝内经》“地之为下”是地圆说得肇端。在数学领域,论证了几何学即始于勾股的理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学中源”说被日益放大,最后变成什么都源于中国了。许多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乃至顽固守旧派,在涉及中西文化交流时,都从各自的文化观念出发,不同程度地利用“西学中源”说。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不仅大力主张“西学中源”说,还将其改造成为“中体西用”说。梁启超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论证中国古代“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早已有了类似议院的机构。康有为等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章太炎、梁启超还试图证明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和均田制具有社会主义的成分。顽固派、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既然古已有之,就没必要再去学习西方了。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材料三   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人引进西学的阻力越来越小。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从而放弃“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便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文鼎倡导“西学中源”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各派倡导“西学中源”的观点,简析“西学中源”在近代引起广泛共鸣的社会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后“西学中源”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人发现他们带来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很早就有的。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的清初科学家梅文鼎提出了“西学中源”说。他生于明代官宦之家又受教于明朝遗老,后又受到清朝皇帝的宠爱,潜心钻研西学却又有“奉耶稣”而“弃儒先”之虞,这种矛盾的境遇促成了他积极地鼓吹“西学中源”说。在天文学领域,他宣称西方的地球五带源于《周髀算经》,又说《黄帝内经》“地之为下”是地圆说得肇端。在数学领域,论证了几何学即始于勾股的理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学中源”说被日益放大,最后变成什么都源于中国了。许多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乃至顽固守旧派,在涉及中西文化交流时,都从各自的文化观念出发,不同程度地利用“西学中源”说。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不仅大力主张“西学中源”说,还将其改造成为“中体西用”说。梁启超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论证中国古代“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早已有了类似议院的机构。康有为等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章太炎、梁启超还试图证明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和均田制具有社会主义的成分。顽固派、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既然古已有之,就没必要再去学习西方了。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材料三   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人引进西学的阻力越来越小。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从而放弃“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便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文鼎倡导“西学中源”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各派倡导“西学中源”的观点,简析“西学中源”在近代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后“西学中源”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