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4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认为为政的关键是什么。由此推断他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2)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材料三 秦以来之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所窃而永世。……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严复《辟韩》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观点的思想来源。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19-20高二上·天津河西·期末
知识点:儒家黄宗羲的思想严复与《天演论》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儒家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于丹论语心得》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益皆此理之流行,所适而不在。

——《朱子语录》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2)材料二是怎样说明“理”和三纲五常的关系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有何积极影响?

(3)概括材料三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写出一位与黄宗羲属于同一时期、观点相近的知识分子,并概括其主要思想。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在当时“未取得成功”的原因。(4分)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朱熹、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4)材料四作者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