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6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材料二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摘编自【法】伏尔泰《以英国人的口吻》

材料三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系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下》


(1)归纳材料一、二中君臣观的共通之处。分析这两种君臣观本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三中的君民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谭嗣同君民观的意义。
19-20高二上·山西·期末
知识点:黄宗羲的思想伏尔泰的主张和作品康梁维新思想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表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君民关系”的言论汇编

材料二 唐太宗一即位就声明,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并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指普天下的民众,下同。)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古之人君)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 释其害。……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植根于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依据材料一中概括该理念的具体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二中唐太宗是如何看待君民关系问题的?其出发点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谭嗣同对于君民关系认识的相同之处。根据材料四,指出谭嗣同在君民关系认识上有何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指普天下的民众,下同。)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可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瑕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做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也”。按照这样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则诛”。
——摘编自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关于君民关系认识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韩愈对于君民关系持什么观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