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3 组卷2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872年夏,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30名学生启程,拉开了中国近代官费留学教育的序幕。清政府最初按计划连续四年,每年选派30名幼童赴美,从1872年至1875年共计派遣了四届120名幼童赴美学习,这是晩清最早的官派留学生。1898年8月2日,光绪皇帝发布谕旨:“现今讲求新学,风气大开,惟百闻不如一见,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此,派人出洋留学就成为清政府的一项政策。清政府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最早是在1896年。自从清政府提倡去日本留学的政策出台后,又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办法督促国人负笈东渡,留日学生人数在数年间成倍增长。1901年留日学生274人,1902年留日学生573人,1903年的留日学生人数是1300人,1906年留日学生达到7283人,从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留日热潮。季羡林先生曾经指出:“对中国的近代化来说,留学生可以比作报春鸟,比作普罗米修斯,他们的功绩是永存的。”

——摘编自靳春泓《晩清留学制度演变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留学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晩清留学生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0-21高三上·河南·期末
知识点:洋务运动失败和评价康梁维新思想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近现代留学潮,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其整个发展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留学欧美运动始于幼童留学美国。从1872年到1875年间,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由于海防的需要,从1877年开始,清政府又派出福建船政学堂四批学生赴欧留学,它开清政府向欧洲官派留学生之先河。留欧学生归国后很多成为北洋海军中的骨干。

——摘编自周棉等《清末留学欧美运动析论》

材料二   经历重创的清政府开始把眼光从“泰西各国”转向小国日本,1898年8月,光绪皇帝发布上谕称:“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此后又令各省督抚遴选在职官员及学生送日游历游学,又于1903年8月制定“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对毕业生分别授予科举头衔,并予以录用。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便作为一项政策确立下来,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留日学生也直线上升……从京师同文馆的选派生到各省保送的望族子弟,从在任知府、知县到一般小富百姓,纷纷联袂东渡,甚至出现了兄弟、父子、姐妹、夫婿相伴留学东洋的景象。

——据彭洁《简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

材料三   1950年代留苏生的选派工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小米筛子加细箩”式的层层选拔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国家行为”下的留学运动。……在专业选择和分配上,80%以上的留苏学生选择的都是理工科,征询专业栏大都写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选派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951——1953年采取“严格选拔,宁少勿滥”的方针,共派出1105名学生;1954——1956年采取“严格审查,争取多派”的方针,共派出5189人;1957年——1960年则采取“多派研究生,一般不派大学生”的方针,共有1198名留苏生;1961年——1965年再改成“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宁少勿滥”的方针,仅派出202人。

——摘编自白冰等《论1950年代留苏生的派出一中苏关系的另一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留学欧美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年代新中国留苏生选派运动呈现出的特点,并结所学知识说明1954-1956年“严格审查,争取多派”方针产生的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这一时期官费留学生回国以后成为著名人物的有:留美的詹天佑、唐绍仪等,留欧的严复、萨镇冰、刘步蟾等。这批人在新兴的邮电、铁路、矿业等工业和教育、外交、海军建设中做出较大贡献。

——摘编整理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材料二 甲午战后,经历重创的清政府开始把眼光从“泰西各国”转向小国日本。1898年光绪皇帝发布上谕,“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此后又令各省督抚遴选在职官员及学生送日游历游学,并颁布了有关的鼓励章程,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除了清政府派出大量的官费留日学生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自费出国的留学生。在长达16(1896—1911年)的留学热潮中,留日学生多达45000多人,60%的留日学生在留学科目选择法政科和师范科。留日学生中的一些先进分子,如黄兴、宋教仁、陈独秀、蔡元培、蒋志清(蒋介石)等成为中国同盟会的成员和骨干,跟随孙中山为推翻清朝腐败政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摘编自彭洁《简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甲午战后的留学活动较之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活动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留学活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甲午战争后,留日学生从1896年的13名迅速增加到1904年的2400余人、1906年的12000多名,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留日热潮。民国时期,封建的教育宗旨被否定,留学政策有较多改进,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留学的自由度较大,规模空前,成就显著,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化人才:如留美学生茅以升,留法学生邓小平,留苏学生刘少奇,留日学生郭沫若,留欧学生李四光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定的国际环境和一边倒政策的影响,出国留学大多局限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直到1965年,才批准50名人员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自然科学。改革开放后,留学潮出现了开放和谐的新格局,从70年代中期到现在的近20余年时间即有30万余人出国留学。

——摘编自《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现代留学生群体的特点。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留美热”从1911年美国设立留美预备校——清华学堂开始,至1925年,在美学习科学与文化的中国留学生已达2500多人。“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留法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向国内介绍和传播。国民革命期间又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为此,1925年苏联当局设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1950年教育部规定,留学生直接归所在国中国大使馆领导定期汇报学习成绩及生活情况。从1950年到1966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各国的留学生约一万余人,其中80%是留苏生。“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1978年,随着50名留美学者的启程,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二十多万人。至2004年更达70万人,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1992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20年代与50年代“留苏热”的不同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留学热潮重现的背景。概括与新中国初期相比,新时期留学热潮的主要变化。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