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9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土地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商鞅变法的经济基础在于农业发展,准许土地自由买卖成为商鞅变法获得预期效果的根本原因,他首次将农业称作“本”,把“令民归心于农”作为“圣人”的“治国之要”……相比之下,董仲舒认为由于土地可以买卖,形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他对允许土地使用权流动大为不满,阐发了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思想,并流露出对集权的偏好(这与先秦儒家观点中对政府角色的认识大不相同)。在他看来,“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必要而且合理,“君权神授”论的提出,使儒家登上了“独尊”的宝座,法家作为政策工具,被纳入儒家学说的一统体系。

——摘编自钟祥财《封建社会农业政策对王朝更替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自汉武帝以来,如何使农业人口与土地重新结合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北魏面对中原地区的较高级经济、文化和政治与财政制度,他们不得不加速自身的汉化进程,以求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在此思想基础上的均田制做到了有授有还,还田之后再授,使封建国家寻找到了一种既能有效控制国家户籍,又能不间断地授田与编户齐民的途径,不仅使小农有了可以作为世业土地的桑田,也使国家土地制度有了赖以延续的基础。

——摘编自李炜光《北魏均田制与新租调的制度更新和思想价值》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比商鞅和董仲舒对土地问题的看法,归纳董仲舒治国思想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影响。
19-20高二上·安徽阜阳·期末
知识点:商鞅变法魏孝文帝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中国古代的中央政府来说,土地的归属和分配问题一直是涉及社会稳定、财政收入和王朝廷续的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中后期,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土地兼并也愈演愈烈。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变成流民,或者成为地主的佣工、奴仆等。那些掌握大量土地资源的大地主不仅恶意兼并土地,还躲避政府课税,导致国家财政状况恶化,并致使社会矛盾激化。王莽通过“禅让”建立新朝后,公元9年,他颁令“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具体分配办法则是一夫一妇田有百亩。“王田制”运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   "均田制"的出现是北魏政府对封建土地生产模式的重构,其制度内容的设计既有对“王田制”和“屯田制”的继承,也有依据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创新。北魏政府将政府手中掌握的大量田地分为露田、桑田、麻田和宅田四种,其中露田、麻田为国有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不允许私人买卖。耕种户死亡或年满 70岁免除赋役义务,需将露田交还给国家,桑田和宅田不在还授之限,允许私人自由买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武祥、范家琛《古代土地财政增收模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莽实行“王田制”改革的目的、实质及失败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王莽“王田制”相比,北魏均田制有何特点?分析均田制实施的积极影响。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把全国除了三辅、三河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十三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负责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材料三: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此外,初授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别,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授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四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与租庸调的税制相比,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在土地是最大最重要财富的远古社会,这是何等重大的转变。土地私有,失去了按血缘分封各级贵族的经济基础,邦国消亡,立郡县就成了时代的必然选择。郡县不是封邦,而是直属中央、完全听命于中央,由中央直接委任、撤换地方郡守县令的地方政权。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据杨百胜《商鞅变法法理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封建国家确立赋役制度的基础。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租庸调这一地租形态的实现,是由口分田和永业田的生产物共同来完成的。口分田出租,永业田则是庸调之所出。与均田制配套的府兵制,就是获得官府授予土地的百姓,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发生战争时就从军打仗,参战的武器和战马自备。这样,既保证了兵源,又减轻了朝廷的军费开支。均田制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也把唐王朝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埏等《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有关“土地”的措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重大的转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均田制”推行的历史时段,并分析均田制如何“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