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8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757年,唐朝在长安、洛阳各置“普济病坊”。宋朝时设置¨安济坊”“养济院”等。这些“病坊”为贫苦无依的病患提供了免费的救助与医疗。唐代在地方设医学博士或医学生,写本草一百集验方”,并掌“州境巡疗”。后政府把所撰《广济方》中比较重要的医方,刻在大木板上,置于乡村的交通要道旁,以增加百姓对疾病的认识。宋代也将不少医方整理成书,颁行各州县,如《太平圣惠方》《简要济众方》等。宋代还出现了官办的惠民药局,惠民药局经营药物,为贫民治病,并在水旱灾害、疫病流行时分发药物,对防疫治病、维护社会安定起相当大的作用。

——据许三春《古代中国乡村社会医疗救助初探》整理

材料二   凡世界文明之极轨,惟有医学……英人之初变政也,首讲求摄生之道,治病之法……故其民也,筋干强健,志气遒烈,赴国事若私难,蹈锋镝若甘饴,国之勃然,盖有由也。

不求保种之道,则无以存中国。保种之道有二:一曰学以保其心灵,二曰医以保其躯壳。今……举四万万人之躯壳,而委诸庸医之手……何其不愚且弱也

——摘编自梁启超《医学善会叙》

材料三   因发现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2015年屠呦呦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青蒿素是屠呦呦团队受《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启示,用现代科技从黄花蒿中提取的无色针状晶体,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被誉为“拯救两亿人口的发现”“东方神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加强社会医疗救助的举措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核心观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医的认识。
19-20高三上·甘肃武威·阶段练习
知识点:民生问题、人文关怀防疫抗疫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医疗与卫生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社会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不断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置医院的国家。远在西汉年间,黄河一带瘟疫流行,汉武帝刘彻就在各地设置医治场所,配备医生、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似如今的隔离医院。以上两则史实,均为《汉书》所载。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孝文帝曾在洛阳设“别坊”,供百姓就医用。隋代有“病人坊”,收容麻疯病人。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设有“患坊”,布及长安、洛阳等地,还有悲日院,将理院等机构,收容贫穷的残疾人和乞丐等。唐朝的医院都叫“病坊”,大多都是设在庙宇的。不仅长安洛阳有,其他各州亦有。到了宋明年代,医院组织渐趋周密,当时,官方办的医院叫做“安济坊”,私人办的有“养济院”、“寿安院”,慈善机构办的“慈幼局”,宋朝医院规模空前扩大,设备完善,而且设立门诊部。在明朝几乎每县都有一所惠民药局,都是官办的

——摘编自任应秋《中国古代医院的演变》

材料二   近代之前,“(英国)医院”主要是济贫、收容机构。在近代之前能请得起医生的都是贵族或富人。医患关系是一种“恩惠制度”。直到18、19世纪随着自愿捐助医院的大规模建立,医院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医院。中世纪,医疗从业者分为三个等级: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和药剂师,各行业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不能逾越。随着医院的兴起,教学医院把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聚集在一起参加诊断,削弱了他们科别的划分……学生在化学实验、尸体解剖等操作中实践,临床成为医学新观念和新实践的诞生地。……随着医院的出现,护理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摘稿自赵秀荣《近代英国医院兴起的社会影响初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医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办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医院与中国古代医院的不同之处。

卫生与健康关系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而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内经》《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等经典医著成书,在其病理学说中,非常重视疾病与人体自然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关系,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战国时的扁鹊已能通过诊脉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针灸疗法在汉唐时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隋代统治者组织太医博士巢元方等集体编撰专门论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诸病源候论》。唐宋金时期,政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并多次颁发药典。

材料二   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明摘得诺贝尔奖,这一抗疟药物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印”;在捷克中医中心,预约的病人已经排到半年.以……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被认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选择比例达到50%。在俄罗斯,选择中医作为中国元素代表的比例更是高达75%。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世界范围的“中医热”已然形成……世界卫生大会于2019年首次把中医纳入全球医学纲要。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欧美等国掀起“中医热”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官府是防治瘟疫的核心力量,不仅将疫灾提升为四大灾害之首,而且建立了以各级官吏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采取了医疗统筹、民生安置、行政管控等措施加以应对。地方官吏是宋代防治瘟疫的基层力量,采取了赈济灾民、医疗救治和加强社会管理等措施。受官府的重视和引导,宋代社会对瘟疫的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认识到医药知识是防治疫病的根本和关键。同时宋代各级官府一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赈济措施,另一方面将新医药学知识应用于疫病防治,采取了派医诊治、施散药品、建立医院、隔离病人、掩埋尸体等措施。

——摘编自韩毅《宋代瘟疫防治及其特点》

材料二近代医史学者谢观认为,中国历代政府重视医学者无过于宋。宋代皇帝重视医学,并将其与仁政思想结合起来。自唐安史之乱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战乱的时期,各种疾病广泛流行。同时,两宋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的发生引起疫情的暴发。宋虽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但依然长期受到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的威胁,战事不断,士兵死伤无数,军营急需医疗救治。社会的不同需求,对当时的医学提出了尖锐的要求。古方不能治今病,一部分医者开始努力探求新的治病方法以应付迫切的现实需求,而这也正好为医家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和医疗理论水平。

——摘编自赵军斌《宋代的医学发展及其原因解析》

材料三先秦时期已有医疗救济方面的事例,但是那时的医疗救济更多是一种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举措,并未形成固定的机构和救济体系。两汉以降,历代王朝在此领域也有一定的举措,但仍以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措施为主。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后虽被政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显示出较强的民间特色,但其规模不大,受惠面也有限。与此相比,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

——摘编自张文、卢渝宁《宋代官办医疗救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瘟疫防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医学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先秦到宋代医疗救济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宋代医疗救济的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