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5 组卷2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著名史书《史记》与《汉书》,基本上都是私家修成。而魏晋南北朝时期, 官府除了有专门管理图书资料的机构与官吏外,还有专门撰写史书的官吏与机构。至西晋 时期,史学已经脱离经学,成为独立的学术门类。刘宋时设史学馆,与玄、儒、文并重而 成为四学之一。尤其到了南朝时期,文史之学已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六朝时期,略 有文采的世家大族子弟,大多留心于史书的著述,私家修史之风甚盛。……而且,见于《隋 书经籍志》中的史书,绝大部分都是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作,且把史书划分为十 三个类别,从此,“正史”名称正式出现且排在首位。……同时,与官修史书兴盛的同时, 因社会的动乱不安而有更多的人从事私家修史。甚至于有关佛教、道教史料也纷纷涌现。

——整理自高敏《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兴盛及其特征和原因》等

材料二 1842年魏源著成《海国图志》,标志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出现质的飞跃,…… 1902年,梁启超撰《新史学》,是近代史学演进的又一次质的飞跃,他激烈地批判旧史, 其理论基础是国民意识和进化观念,宣告从理论到方法迥然不同的新史学时代的到来。 1929年,郭沫若著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近代史学因而出现第三次飞跃……他是马 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此后,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史学近代化的主流。

——整理自陈其泰《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


(1)据材料一,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繁荣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 象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说明中国近代史学出现三次质的飞跃的理由。
2019·四川南充·一模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史学与社会

任何时代的史学现象、史学成果,都不能脱离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的影响。

材料一

时期

史学成果举例

两汉时期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撰述宗旨,成为中国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传统。后人评论“这实在是一部组织严密、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也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东汉班固著《汉书》,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体裁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撰写朝代史的盛况;有关北方民族史的著作也很多;家传、谱牒受到普遍关注;佛教史著作也有新的发展
隋唐时期正式设立史馆,聚集史官修撰前朝史和国史,以宰相负责监修。中国古代“正史”中有八部产生于盛唐时期。还出现了几部反映盛大王朝地理风貌的全国地理总志;地方史、民族史、传记等获得新发展;在史家修养方面,刘知几提出“史才三长”论
辽宋夏金元时期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部体裁不同的通史著作,把中国古代的通史撰述推向高峰;元末修撰了宋、辽、金三史
明清时期(1840年前)李贽著《藏书》,以“与百千万人作对敌”的批判精神,写出“不与旧时公案同”的史学评论,并指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清代章学诚提出“史德”论,史家修养体系更加完备
清代后期
1840年—1911年)
以进化论为指导的“新史学”思潮兴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是传播进化论的代表人物;在史学撰述上更加关注边疆史地、外国史地、中外关系,以及欧美革命史的引入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编写组《中国史学史》

材料二   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在阐释、传播唯物史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16年,李大钊曾撰写《民彝与政治》一文,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后来,他还写了《庶民的胜利》《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等文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指出“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原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1920年,李大钊撰写《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指出“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编写组《中国史学史》


(1)阅读材料一,任选两个历史时期,分析其史学成果出现的历史背景。
(2)阅读材料二,概括李大钊阐释了唯物史观的哪些基本观点。任选中外历史上的一个史事(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运用这些观点对其进行解释。
任何时代的史学现象、史学成果,都不能脱离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期史学成果举例
两汉时期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撰述宗旨,成为中国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传统。后人评论“这实在是一部组织严密、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也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东汉班固著《汉书》,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体裁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撰写朝代史的盛况;有关北方民族史的著作也很多;家传、谱牒受到普遍关注;佛教史著作也有新的发展
隋唐时期正式设立史馆,聚集史官修撰前朝史和国史,以宰相负责监修。中国古代“正史”中有八部产生于盛唐时期。还出现了几部反映盛大王朝地理风貌的全国地理总志;地方史、民族史、传记等获得新发展;在史家修养方面,刘知几提出“史才三长”论
辽宋夏金元时期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部体裁不同的通史著作,把中国古代的通史撰述推向高峰;元末修撰了宋、辽、金三史
明清时期(1840年前)李贽著《藏书》,以“与百千万人作对敌”的批判精神,写出“不与旧时公案同”的史学评论,并指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清代章学诚提出“史德”论,史家修养体系更加完备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

材料二   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在阐释、传播唯物史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16年,李大钊曾撰写《民彝与政治》一文,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后来,他还写了《庶民的胜利》《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等文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指出“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原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1920年,李大钊撰写《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指出“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


(1)概括影响史学研究成果的客观社会因素。阅读材料一,任选一个历史时期,分析其史学成果出现的历史背景。
(2)任选中外历史上的一个史事(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运用材料二中李大钊的观点(任选一个观点且需明确写出观点)对其进行解释。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