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150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望历史,我们更能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实践活动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段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
19世纪40—50年代◎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
◎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心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20世纪初◎孙中山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

       ——据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从以下两个论题中自选一个展开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只列论题不阐述不得分。)
论题一: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
论题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求:联系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史实,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字迹清晰。)
19-20高三上·浙江·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梦·探索之路民族主义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民族国家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的节日表现出日益强烈的世俗化或非基督教化倾向,理性神崇拜、反宗教化妆舞会等等节日的出现,显然也直接体现着人民大众狂欢文化的这种反基督教传统。1790714日的联盟节庆典,也已出现了数万人共同宣誓效忠祖国之类世俗的新因素,这是一个反映了旧时代向新时代过渡的节日。革命节日的人民大众文化特质还表现为人民大众对节日的广泛参与,卢梭认为剧院里的演出决不是人民的节日,人民的节日应当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让群众自己变成演员,“让每个人都走到别人当中并使自己得到愉悦,以便使大家更紧密地团结起来。”

——摘编自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近代法国节庆文化的新特点和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实践活动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段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
19世纪
40-50年代
◎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
19世纪
60-90年代
◎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20世纪初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一个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造合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
20世纪
上半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

——据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等


(2)围绕材料二,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就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揭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他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二有学者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口号“驱除鞑虏”,是汉族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最后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主张把各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

材料三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

(1)民主化;

(2)法制化;

(3)工业化;

(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四在诸多构建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事件中,就其影响面深度和广度而言,20世纪的辛亥革命、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

——徐迅《民族主义》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原因和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

(3)根据材料三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与1949年革命”分别丰富了民族主义观念的哪些内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