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又制:郡口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其有秀异,不拘户口。……其有言行修者则升进之,倘或道义亏缺则降下之。……清代历史学家赵翼在评价魏晋九品中正制时写道:“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真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

——摘编自(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九品中正》

材料二   唐朝入仕的途径除科举制外,还有门荫和“流外”入流。唐初,由此两途入仕的官员远比科举出身的人多。以后进士出身的宰相逐渐增加,到德宗、宪宗之际,由科举入仕的宰相及高级官员才占了多数。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向地主政权输送官吏的主要渠道,是选官制度上的一个进步,它在削弱门阀士族的等级特权、扩大唐朝政权的社会基础、提高官员文化水平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冯克诚、田晓娜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品官人法”选官标准的变化并对其加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入仕途径的趋势并分析科举制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
19-20高一上·湖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科举制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汉-唐) 九品中正制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延康元年二月,曹丕继承魏王、丞相位,制定九品官人法,由本郡推举现任朝官中的郡人充当中正,吏部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对官员加以任用。这样就把原来跟朝廷相对立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中正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由此取得合法地位。这诚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力控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隋朝建立后,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隋文帝杨坚毅然废去九品中正制度,按德才标准选拔官吏,行科举之制。隋代的常选有进士、明经和秀才。隋代开科考试选拔人才,尚未形成一种完备的制度。到了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扩而大之。取士之科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科举除常举外还有制举,由皇帝亲自主持,科目多为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均可应试,但不是经常举行,制举录取人数一次只一二人到五六人,因而在科举考试中不占重要地位。唐代积极推行和发展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的途径。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中国文化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如何发展了科举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