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8-1932年,陕西连续五年大旱,蝗灾、狼害和瘟疫等天灾人祸不断,关中平原“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十室九空。于右任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奉命回陕赈灾。他认为“亟当从事开垦,讲究农业。若设农林学校培养人才,可籍学术机关与地方人士合作,以学校为造林及垦荒之中心,再求民族之生路,全国家之命脉,庶几可得”,遂发出了“开发西北”“兴农兴学”的呼吁。1934年4月20日,国民政府批准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教学大楼奠基,这标志着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成立。1941年,画家张大千去了敦煌描摹壁画,后又写信邀谢稚柳前往,且一去预计一年,对此于右任都十分支持,不仅准假,还写信给西北方面,希望设法保护和照顾两位年轻人。同年,于右任也到敦煌考察,后建议设立专门机构研究敦煌文物。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出任首任所长,这就是现在的敦煌研究院的前身。

——摘编自朱凯《无悔担当:于右任传》


(1)根据材料,概括于右任的历史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于右任的文化创见。
19-20高三上·云南玉溪·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人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7年,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成立临时大学,西迁云南,到达昆明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迁伊始,西南联大仅有文、理、法商、工学院,在校学生1506人。而到1945年,西南联大有5个学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电讯和师范)和一个先修班,5个研究所(下设17学部),比西迁前有了极大的增长,前后在校学生约有8000人,毕业生有3800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西迁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了若干很有影响的学术专著。这些著述并非只是书斋里的经学玄论,许多学术理论研究都能够从中国现实社会出发,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兴盛与发展,其中不少思想在中国学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杨邵军《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学术研究》

材料二   北京高等教育部根据中央方针,提出并上报国务院《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该报告中写道:“减少沿海城市高等学校招生任务,相应地扩建内地学校,提前在内地增建新校等措施……将交通大学机械、电机等专业迁至西北设交通大学分校,准备在两三年内全部迁出”。1956年,第一批上千名交大教职工、家属和学生身背行李,登上了开往西安的专列,历经数年的大规模迁校由此展开。西迁师生员工的车票上,有一行字特别引人注目:“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可见,交通大学的西迁,不是交大一所学校的内部事务,而是国家的重大抉择,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摘编自彭薇《交通大学“西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南联大成立的背景及办学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家为什么要推动交通大学西迁。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两个时期高校西迁体现出的共同价值取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131日,德国人将重新恢复无限制潜水艇攻击的消息通知威尔逊。他们声称,只要在不列颠群岛周围或地中海区域内一发现任何商船,他们就将它炸沉。威尔逊与德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并且下令武装美国货船。同时,齐默尔曼电报的公布,使许多美国人相信德国人确实是侵略者……在2月和3月,有几艘美国船被炸沉。美国人认为所有这些活动触犯了他们作为中立国的权利,威尔逊最后断定,德国是一种威胁。191746日,国会通过令人振奋的参战宣言。美国之参战将“使全世界民主制度不受危害”。

——摘编自《美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并分析美国参加一战的影响。

材料二   国联的构思源于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的最后一点成立国际联合组织。1920110日《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的这一天、在威尔逊主持下国际联盟宣告正式成立。1922年国联签发南森护照予无国籍难民,最终被52个国家承认。20世纪20年代,国联曾成功地解决一些小纷争,但对于30年代较大的冲突及二战,则显得力不从心。1946418日国联正式解散,由联合国所取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际联盟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193810月,一场主要由民间自发组织的宜昌大撤退开始。从宜昌抢运出的单位,既有金陵兵工厂这样的大型军工企业,也有大成纺织厂等民用企业,还有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珍贵文物等。600多家工厂,数以万计的抢运入川的专家、技术工人,以及十多万吨物资设备,很快就在西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区,构成了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工业命脉,保存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实力、政治实体、工业命脉、教育传承和文化、商业事业的精华,为前线将士源源不断地提供武器和给养,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敦刻尔克大撤退,……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摘编自徐文杰《世界知识》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大撤退的历史作用。(不得抄材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西北地区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仍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感到了民族危机,于是把注意力放到西北。同时,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状大给国民党造成极大威胁。全国经济委员会只在兰州设立西北办事处,加强对西北开发的管理和监督。此次西北开发规模很小,总计投入二百多万元,开发内容主要是水利、交通、农产品改良和卫生方面,其他重要方面如工业、矿业、商业均未涉及。即便如此,许多项目也因资金短缺而被迫中断。西北公路建设靠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进行修筑,部队忙于军事,筑路计划自然就放弃了。由于华北事变、西安事变特别是抗战全面爆发,此次西北开发可以说是不了了之。

——摘编自杨乃良《民国时期西北建设研究》

材料二   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2000年1月16日,国务院成立由朱镕基、温家宝任正副组长的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该小组在有关部门进行的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初步设想。同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结束后,国务院就西部大开发中的资金投入、投资环境、对外对内开放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等制定了若干具体政策措施,明确规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和目标。到2000年,西部地区十大重点工程全部开工。2001年,又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有力的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西北开发的背景,并概括国民政府西北开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政府与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对西北开发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