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9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重商思潮’,的荡激下,明清之际在江南地区比较突出的“士商相混”现象迅速扩大,成为影”向遍及全国的社会潮流。同时形成了与近代特殊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过渡性社会群体——绅商,即士绅和商人两种身份的结合。例如:1895年,长江以北的南通新科状元张謇奉命兴办大生纱厂,成为“通官商之邮”的大绅商;1896年长江以南的苏州则有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库创办苏纶纱厂。“状元办厂”一时传为美谈。此外,还有许多进士与举人都弃士经商,成为知名的绅商。1905年左右,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各地商会的普遍设立,标志着绅商阶级的形成。绅商不仅是各地商会的倡议者,而且是各地商会组织的实际把持者,就绅商在商会中的地位和人数看,也可以称商会为绅商团体。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

材料二: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和工人两种身份的结合。据估算,2008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为1.5亿,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全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多人,成为仅次于农民而多于城市工人的第二大劳动力群体。调查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出地,而东部地区仍然是主要的输入地。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没有同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除了制度和政策原因之外,还因为其他许多因素的作用。农民工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农民工和“民工潮”既是经济市场化改革、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的产物,也是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结构转换都还没有完成的结果,最终必然消失。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绅商阶层的来源和成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必然消失的原因。
19-20高一上·云南曲靖·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工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阅读材料,结合能学知识回答问题。

明清是民间手工业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纺织业在丝棉产区成为城乡广为流行的手工业形式……清代正式废除匠藉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

——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1)概述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显著变化及对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欧洲工业化)应该与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不可分割,即掌握了资金、采集原料,大规模生产,直接运销于广大市场。这一种经济与作坊工业不同,也不像因批发而云集的行商作贾(传统的商业)。工业生产提供了庞大的产量,而巨额资金的投入,则在生产的上游掌握着原料,在生产的下游占有市场。这种经济形态,在18世纪中叶成熟。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2)指出材料所说“经济形态”成熟的社会条件并比较它与“作坊工业”的不同。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在大战时期和战后几年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是轻工业。纺织工业,从1896年至1913年,中国的华资纺织工厂仅有16家,而1914年至1922年,民族资本所创建的纱厂达49家。面粉工业在大战期间建立的约有100家,中国由面粉输入国一跃成为面粉输出国,1915年至1921年,中国面粉平均每年出超百余万担。其他像火柴业、水泥业等也都有些发展。

随着中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新生阶级——工业无产阶级也成长壮大起来,到1919年已达到200万人左右。这个数目,在整个人口中虽然还是很少的,但是他们居住很集中,是个有力量的阶级。……据不完全统计,1920年共发生罢工46次,罢工人数在五万左右。

——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3)依据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及对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近代转型时期,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变化,社会各阶层经历着新的分化和组合,在英国贵族和一般农民之间形成了强有力的中等阶层。他们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日益形成了本阶层的价值观。首先,中等阶层勤俭持家、勤奋工作、不断地追求财富,成为此后英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础;其次,中等阶层是社会各阶层流动的重要驿站,它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促使各类精英纷纷涌入,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最后,中等阶层努力争取绅士身份,追求高雅的生活境界,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生活品位,而且促使各阶层自觉行动,努力向上流社会看齐。

——摘编自郝英杰《近代早期英国中等阶层的文化价值观》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重商思潮”的激荡下,“士商相混”迅速扩大,成为影响遍及全国的社会潮流---“绅商合流”。 这一合流现象主要遵循由绅向商、由商向绅两条渠道进行。同时形成了与近代特殊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过渡性社会群体-- 绅商。例如1895年南通新科状元张謇奉命兴办大生纱厂,成为“通官商之邮”的大绅商。“状元办厂”一时传为美谈。此外,还有许多进士与举人都“弃士经商”成为知名的绅商。这种由绅而商的社会流动“在绅士集团转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基本上淡化了传统身份的吸附作用,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流动现象”。

——摘编自程蕾《中国近代社会群体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早期社会阶层变化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阶层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特点的成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城市与王权、宗教和安全密不可分……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而现代城市则建立在以交换经济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之上。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二   宋朝之后的七百年间,政治中心再次北移,南方的城市发展没有出现卓越的成就,甚至有些城市在战火中被销毁而从此没落(扬州),中国的经济发展远离了南方的商务航运、集市贸易,重新回归至以农业为中心的扩大生产阶段。这个时期,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难以起到以便利的商运、海上贸易、农业生产中心等职能,无法拉动整个中国的商贸经济。并且,政治的集权,商业的官办极大地遏制了商务中心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格局趋于固化。虽然出现商帮等团体,但是其和宋朝的集市经济、城市区域中心发展仍有很大的不足。而后的历史中,中国的封建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城市的商业功能未能有如此强大的发展,只是因人口和管辖区域的增加而增设行政区域,所以城市人口比例没有太大提高。这一发展的滞后使得中国迟迟无法从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最终落后于西方。

——《中国经济增长与古代城市发展》

材料三   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另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亦给英国平添了一批新的交通枢纽城市。城市化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使英国由一个封闭分散的农牧社会变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城市文明社会。

——摘编自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

材料四   鸦片战争后,商埠的开放成为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兴起的契机。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由广州一口贸易变为五口通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除开放沿海一系列口岸以外,又增辟了长江流域的沿江口岸。与此同时,在我国广大西南、西北的内陆边疆地区,陆路商埠城市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这类城市在北方有张家口、库伦、恰克图;西北有嘉峪关、喀什、伊犁、塔城;西南有云南的河口、思茅,广西的龙州,西藏的亚东、江孜等城市。以上内陆城市与沿海、沿江城市共同组成了我国近代口岸城市体系。

——摘编自田兵权《中国近代城市转型问题初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以后中国城市发展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实现城市化的有利因素。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口岸城市的形成与英国城市发展的不同。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