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3 组卷79

材料最初的史官是巫祝者的兼职,占卜、祭祀、记事,各项职事集于一身,史官往返于神事与人事之间。史官一身多职的状况在秦汉以后慢慢发生了变化,专职的史馆史官始设于曹魏。魏晋时期著作官制确立,修史机构、组织编制、撰注制度均已形成,经过唐太宗的改革,别置史馆于禁中,宰相监修国史,置兼修国史、直馆等史职,另设起居郎、金人记事记言,集注起居,形成完善的史馆修史制度。从汉到唐,私家修史之风极盛,但是,在私家修史之风盛行的同时,国家正式的修史机构也在不断发展,撰修正史的权力逐渐地由民间转入官府,最后完全由官府所垄断。

——刘元德《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及文化》


(l)根据材料,概括古代史官制度改革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史官制度改革的意义。
2019·四川资阳·一模
知识点:其他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专职的史官著作官开始于曹魏,但是专门修史的机构开始于西晋时期。曹魏史官制度主要的责任是著作郎制,担任修史的职责和掌管宫中的起居。晋传承了魏的制度,设立了著作郎,还设定了专门的著作机构。在当时,著作官被称为“清职”。作为“清职”的史官,高门任职的超过一半的数量。这一时期,战乱不断,朝代更替频繁,统治者大多都是借助史学来正视自己的地位,并给自己的朝代宣扬创业的功德,比较重视史书的撰写工作。

—摘编自刘瑞亭《魏晋南北朝史官制度研究》

材料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历史意识,拥有非常完整的历史记录和传承。在先秦时期没有专职的史官,记录历史的主要是由部落祭祀进行兼职,记录的内容也非常混乱。而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史官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行政体制,内部结构明确,职能专一。史官的主要职责在很长一段时期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在先秦时期,史官职能是由祭祀兼职的,历史只是其记录的一小部分;其次,史官还需要参与一部分天文、历法的编写,这种情况一直到汉唐时期才得到了缓解,史官的职能逐渐专注于对历史的研究和编纂。我国古代早期的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由个人进行编写和修订的,例如孔子的《春秋》、左丘明的《左传》等,而后国家修史逐渐代替了个人修史。借助国家政府的力量进行资料收集,使历史修正更加完善,对推动我国历史记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白松梅《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史官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史官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官建置甚早,据《周礼八礼记》等书所记,三代所置火官名称甚多,史官职责亦各有异。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均有自己的史官撰写各国国史。“君举必书”的优良传统在春秋时期逐渐形成。汉代除太史令外,还置女史记录皇帝起居。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学呈现多途发展的趋势,而皇朝正史撰述最为兴盛。唐代正式设立史馆,史官制度趋于完备。史馆以宰相为监修,修换本朝史和前朝史。设史馆官修前朝史书的制度从唐代一直延续至济。五代至济、史官、史馆制度多因唐制而有损益,并名称虽然因代而异,但职掌略同。

——摘纳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之连续性发展的特点及并深远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传统史学在近代以来日益陷入困顿。梁启超把对旧史学的批判矛头直指帝王集权及其专制思想。他在《斯史学》中狂烈批判旧史学“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疾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逆不可救”。总体而言,在中国史学近代化转型初期,传统史学理念不是遭到否定便是放淡忘。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学术中国化”的讨论中,传统史学与近代史学的关系渐受关注。有学者认为传统史学的某些原则仍具有相当的生命力。翦伯赞提出应“把被否定的诸要素中的积极的东西保存者并发展它,当作断的东西之发展的契机”。

——摘编自胡逢祥《中国史学传统及其近代转型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背景和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