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99

材料   康煕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提出台湾去留问题,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不同声音。……道光年间魏源《圣武记》载:“方郑氏之初平也,廷议以其孤悬海外,易薮贼,欲弃之,专守澎湖。”内阁学士李光地甚至主张:“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荷兰有,亦听之。”

康熙皇帝说:“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为慎重起见,谕令福建督抚提镇详议。(1684年)四月十四日,差往福建料理钱粮工部侍郎苏拜会同福建督抚提督疏言:“台湾地方千余里,应设一府三县,设巡道一员分辖……”得到康煕皇帝批准。康熙末年,台湾“北至淡水、鸡笼,南尽砂马矶头,皆欣然乐郊,争趋若骛”。“距今(2019年)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

——据李细珠《略论康熙皇帝对台湾的认识及其理台政策的演变》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台湾“弃守”之争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政治举措的历史作用。
2019·河北衡水·一模
知识点:康熙帝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
材料三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