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56
【礼乐文化与儒家伦理】

材料一 礼(繁体字:礼)者,履(鞋.践)也,所以事神致富也,从事为丰。

——许慎《说文解字》


(1)许慎认为“礼”的起源与什么活动有关?请为许慎的主张寻找一个诠释依据。

材料二 如果说周公是“礼乐”的主要制定者,那么孔子就是“礼乐”的坚定维护者。


(2)孔子是怎样维护礼乐制度的?

材料三 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晋侯苏编钟上的铭文完整地记载了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


(3)上海博物馆在进行文物巡展时,晋侯苏编钟应编在哪一朝代的展区?(注:展区是按朝代划分的)编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材料四 荀子认为:“礼者,法之大分也,类之纲纪也。”


(4)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请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概述“礼”的观念在先秦时期的演变趋势。

材料五 因此他(指王阳明)说:“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九卷》


(5)概述儒家伦理的发展过程。
2015·上海金山·一模
知识点:陆、王心学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儒家学说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两千多年历史中,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演变,以适应时代需要。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七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南宋孝宗《佛祖统纪》卷48

材料四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如何从君民关系的角度来阐述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材料二中董仲舒对君权是怎么论述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论述对儒学命运的影响。

(3)宋代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依据材料三说明宋代儒学发展的特点。

(4)有人说:顾炎武与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请依据材料四和材料二说明理由。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而"礼"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后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材料二   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

——郭瑞民《中国的礼仪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批判旧文化的运动”是什么?作者认为它存在什么局限?
(4)“礼”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三,指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不被“淹没”?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儒家学说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两千多年历史中,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演变,以适应时代需要。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七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南宋孝宗《佛祖统纪》卷4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如何从君民关系的角度来阐述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材料二中董仲舒对君权是怎么论述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论述对儒学命运的影响。
(3)宋代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依据材料三说明宋代儒学发展的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