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易0.85 引用2 组卷10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管子治国》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孔子提出:“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孟子总结了夏桀、商纣亡国的历史教训:失其民心。

宋代朱熹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比如,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再如,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并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个体价值与权利,不可能赋予人民政治权利。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019高二上·重庆·学业考试
知识点:儒家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

材料二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立。

——《宋史·朱熹传》

材料四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
(3)引用材料三中原文,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
(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君权”有何共同认识?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四   儒家学说中有下列名言警句:“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
(2)据材料二概括西汉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核心思想。
(4)根据材料四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