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3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四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康熙中,谕旨或有令南书房翰林撰拟,是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如唐翰林学士掌内制也。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入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庭,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檐曝杂记》卷一

材料五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所示的制度是哪朝创立的?这一制度的确立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请你以西汉为例,说明西汉解决这一制度的两大矛盾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试列举两个具体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3)结合材料三、四说明明清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分别发生什么变化?简要说明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危害。
(4)材料五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项制度应怎样进行评价(进步性和局限性各一例)
19-20高一上·云南曲靖·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军机处和密折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尤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识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俸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四,回答军机处有何特点?该机构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建立了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和部门的意见?这种制度有何特点?
(3)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至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此,他做出了什么举措?
(4)根据材料四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特点是什么?
(5)综合四则材料,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揣惧者”?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4)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其设置反映了什么问题?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