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雅典位于中希腊的阿提卡半岛,境内山多地少,沿海有良港,对外交通方便。在荷马时代,这里的居民分为4个部落,共有30个氏族。在雅典,所有成年男子均可出席参加的公民大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凡内政、外交、宣战、媾和及国家高级官吏的任免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均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雅典的民主政体是所有古代国家中一种“高度发展的国家形态”,是当时最进步的政体。

——摘编自齐涛《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二:唐代中书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多时有至十几人,最少则只有两人,即中书令及门下侍中。开会时有一主席,称为“执笔”。讨论结果,由他综合记录,等于现在之书记长。此项主席轮流充任。有时一人轮十天,有时一人轮一天。大家的意见,不仅由他综合记录,而且最后文字决定之权亦在他。这是唐代宰相一职,在采用委员制中的首席来代替领袖制的一种运用与安排。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实行直接民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政事堂在唐朝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公民大会和唐朝政事堂的不同之处。
19-20高一上·安徽亳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昆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三年(四八五)

材料二 (唐初)由于三省宰相相互间“日有争论,纷纭不绝”,以致各项政令不能及时下达,为此,乃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中书门下省参加政事堂集议的,多时有至十几人,最少则只有两人,即中书令及门下侍中。集议时有一主席,称为“执笔”。讨论结果,由他综合记录,等于现在之书记长。此项主席轮流充任。有时一人轮十天,有时一人轮一天。大家的意见,不仅由他综合记录,而且最后文字决定之权亦在他。国家一切最高政令,一经政事堂会议决定,并经皇帝同意后,便送尚书省分六部具体执行。尚书省共分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唐玄宗时,设立“中书门下”,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由此瓦解。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事堂

材料一 每一政令的下达,都必须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见解、观点也难免人各有异,相互间“日有争论,纷纭不决”,各项政令不能及时下达,以致贻误事机。为此,乃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

——魏向东《也谈唐政事堂的创设时间》

材料二 唐代中书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多时有至十几人,最少则只有两人,即中书令及门下侍中。开会时有一主席,称为“执笔”。讨论结果,由他综合记录,等于现在之书记长。此项主席轮流充任。有时一人轮十天,有时一人轮一天。大家的意见,不仅由他综合记录,而且最后文字决定之权亦在他。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时已迁至中书省),并附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僚属秘书机构。宰相会议的决策写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插图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政事堂会议的参加者具有哪些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政事堂制度终结的标志并简要评价政事堂的设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在唐代,也并无皇帝绝不该不经中书、门下而径自颁下诏书之规定,事实上,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因此中国皇帝不致如英国皇帝般被逼上断头台。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43、44页(有改动)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括号内文字系添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唐代政事堂和近代英国责任制内阁制度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