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易0.85 引用1 组卷45
关于国家治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君权提出各自主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四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孟子为此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实现其治国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的儒家们对“君权”有何共同认识?
19-20高二上·山东济宁·阶段练习
知识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黄宗羲的思想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

材料二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立。

——《宋史·朱熹传》

材料四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
(3)引用材料三中原文,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
(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君权”有何共同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