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就是指出皇帝救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到了唐代,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部门分工,实行三省制,其中门下省的职青就是“出纳帝命,封驳诏奏”。凡有制敕下发,先经门下,门下认为不当者,可以封还重拟,需要修改者直接批注退回,具体由给事中操作,“诏敕有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其后,这一制度一直存在,即便到了明索被年间,李清任给事中,曾看到被皇帝下令廷杖的官员,已经根据旨意解衣待杖,也要等给事中签押的驾帖送到后方可行刑,这显然是封驳制度的遗留。

——摘编自刘文瑞《封驳制度的意义》

材料二   清承明制,仍设内阁,但实际的政务中心是在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和内阁等中枢机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军机处。军机处被皇帝严密控制,从未有过独立的“执政”大权,只是依葫芦画瓢而已。军机处的职能有最高命令的撰制、发出,收受奏折,等等,这样一来,皇帝的办公厅就从内阁转移到南书房、军机处。

——摘编自何庄《从古代诏敕制度的演变看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皇帝诏令运行体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朝相比,清朝皇帝诏令运行机制的不同之处,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19-20高一上·河北张家口·阶段练习
知识点:军机处和密折制度唐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我国自古便有着“文书御天下”的传统,随着朝代的发展,文书已经具有了多样化的形式载体和较为明显的政治性表达特性,为其广泛参与国家行政管理事务奠定了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的“文书政治”

材料一   魏晋以后初步形成了中书、门下、尚书三个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文书机构。到了唐代,文书的撰制工作由草拟、审核、转发执行三个独立机构共同完成。皇帝的诏书,要经过最高议事机构“政事堂”开会议决,经皇帝划“教”,再加盖政事堂的印章,方可生效。从唐太宗开始,专门选拔一批名儒学士,充当皇帝新的文书人员,他们直接受皇帝的管辖,有时就取代了中书、门下的职能。明清时期,皇帝私人的办公厅成为最高命令的撰制、发出、收受机构。

——摘编自何庄《从古代诏敕制度的演变看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材料二            清代的官方文书图

先秦时期尚无明确的文种(文书种类)名称,秦汉以后,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文种是“谱牒”而非诏令。唐代正式公文达到了15种,更加规范,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出现了特殊的“堂贴”。宋代公文文种全方位增多,地方官府间及中央与地方间文书往来远胜前朝。元朝皇帝专用文种诏令分为蒙诏和汉诏,以蒙诏为主体。明清新增了口谕、手谕、延寄等文种,可以绕开文官政府直接下达,臣子上奏文种中,有一种特殊的公文“奏折”,可直达御前。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

——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古代“文书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书政治”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明朝内阁的具体权力:
(一)票拟、批答。即对各衙门、臣僚进献的奏章,草拟答复或处理意见,以供皇帝参考决策起初大学士们经过商讨后草拟处理意见,然后交由皇帝斟酌批复,若意见不合,则发还修改,这样就形成了皇帝与大学士之间的政治协商。
(二)草拟诏敕与封驳。诏敕的拟订初由翰林院执行,内阁制度完备后,翰林院与内阁分置,诏敕的拟订专由内阁执行。所谓封驳,就是当阁臣认为皇帝的旨意有欠周详时,便可以封还不受,或拒绝草拟。由于诏敕需由内阁发出,这就意味着皇帝的意志无法向下传达。
(三)顾问咨询与劝谏。可分为顾问咨询和密疏进言两类……
(四)会议决策与会审。这是内阁权力由内廷转向外廷的一种体现。内阁会议由内阁、六部、六科、九卿等共同参与,共商国是,其建于内阁建立之初。由于政务“必下内阁而后行”内阁的日常行政权力由此得到巩固。
材料二 顺治十五年(1658年),皇帝第一次宣布改内三院为内阁,规定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等组成内阁。当时规定:在内阁设置满、汉大学士各2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1人;学士,满人6人,汉人4人。其下还有人数众多的侍读学士、侍读、典籍、中书等工作人员,有满本房、汉衣房,蒙古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诰敕房、稽察房、收发红本处、副本处、批本处等一系列办事机构,成为一个组织庞大的中央辅政机关……事实上,清朝的内阁一直只能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从来没有掌管过重大的机要。因为清王朝一直设置有由皇帝直接掌控的机要办事部门与内阁制度同时存在,并且不容许内阁插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简析内阁制度在明、清两代的历史沿袭及差异性》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朝内阁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内阁与明朝内阁的不同。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指出明清内阁制度变化反映的趋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以来,政治意识堕落,政府变成私家权势之争夺场,于是君、相不相辅而相制。权臣篡窃,即剥夺相权,归之私属。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尤要者,为宋代相权之低落。宋代政制,虽存唐人三省体制,而实际绝不同。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明代皇帝的秘书处,当时称为“内阁”。秘书便是“内阁大学士”。……这些人办公地点处在内廷,所以这些人就称为“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内阁学士的官阶只五品,而六部尚书是二品,可见内阁学士在朝廷上的地位并不高。……到雍正时,又在内阁之外另添一“军机处”。最初皇帝为要保持军事机密,有许多事不经内阁,经由南书房军机处发布。后来变成习惯,政府实际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不再内阁。……太监也罢,军机大臣也罢,反正都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算不得朝廷的大臣。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中央行政体制的名称和运行机制,并指出宋代中央行政体制的相关机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过程。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