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5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最早的“身份证”是隋唐时期朝廷发给官员们的“鱼符”(形状像鱼),它是用木头或者金属精制而成的。“鱼符”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当时,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鱼符”,均以黄金铸制,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据明人陆容《蔽圆杂纪》载:牙牌(宋朝时开始使用,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板片)不但官员们悬之,“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都悬牌,以避嫌疑。”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档案局肖丽萍《从一张民国时期的身份证谈起——中国身份证历史变迁》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一张身份证(局部)


这张身份证中还有;半身像片、钢印、持证人的所在地、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本籍、寄籍、号码、颁发日期;受教育程度、职业(行业、职位)公职候选人资格(类别、证书号码、指纹)家属(称谓、姓名)役历(役别、日期、证明长官)保甲番号(乡镇、保、甲、户、日期)住址(名称、日期)注意事项等。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档案局肖丽萍《从一张民国时期的身份证谈起——中国身份证历史变迁》


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唐朝“身份证”的功能。
(2)依据材料说明明朝至民国时期我国“身份证”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国家实行身份证制度的作用。
19-20高三上·江西·阶段练习
知识点: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实行轻薄赋政策,以“征赋宽简”为原则,规定每丁一年交“租”粟二石,输调”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文五尺、麻三斤),此外,每丁每年劳役二十天。不应役者,按每日三尺绢折纳,叫“庸”。同时加强户籍管理,“诸脱户者,家长徒三年”,里正“不觉(户口)脱溺增减者,一口答四十,三口过杖一百,十口徒三年。

材料二 中唐以后,军部割据,战乱频繁,人口流亡,唐王朝直接控制地区减少,经济危机进步加深。据载,山东、河北、河南地区1571州的23人口,12仓贮谷物,23的调绢帛,1/10的盐税均为藩镇所占。780年宰相杨频行两税法,规定:按“量出以制入”的原则,根据财政支出确定总税额,分掉到各州;“户无主客,以见居为”,不论土著户与上迁户,律在现居地立籍纳税,不论行商、坐商,都要交税;“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废除租席调及一切杂税,主要依据田地及户等、资产征税,“资产少者则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两税计钱征税,百姓实物折缴;商人据其收入,征税130;两税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分别为六月末和十一月末为期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至唐中期赋税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运用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改革的历史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