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17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曰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宋明时期的知识分子把汉代至唐代注疏“五经”的传统,变为讲求“四书”义理。他们重建了宇宙本体论、心性修养论及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在对汉唐经学的批判中实现着知识形态的转型。他们倡导以义理之学为特征的新经学的知识体系,是要建立起“性与天道”为一体的思想系统,旨在回归孔孟之人文关怀的学术传统,使儒学的知识系统重新回归到人伦日用的生活实践之中……元、明、清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第四个真正的大统一时期,这与理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理学的思辨性的理性主义特征及他们提出的“格物穷理”方法对宋元科技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田静《“宋明理学”对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评析》

材料三   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

——摘编自习近平讲话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异,并说明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3)从材料三“习近平讲话”可以看出弘扬儒家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19-20高二上·辽宁沈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儒家儒学成为正统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

材料二   (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古今适用的道理)。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

——《二程遗书》卷十五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

——朱熹

材料四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于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民本与民主的比较》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孔子有哪些主张(不得摘抄原文)?这些主张反映了他生活时代的哪些社会特点?
(2)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有关世界的本原和贯通明理途径的观点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提出了哪些“民本”思想主张?分析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的民本思想做出的“升华”的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一一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一一《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一一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一一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为什么?
(2)据材料三指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目的。
(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与朱熹有何不同 ?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