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单选题-题组 较易0.85 引用1 组卷156
近代以来,列强侵华使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大英钦差各等大员……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此规定出自于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小题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我国丧失的大片领土主要位于
A.东南沿海
B.西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东北地区
【小题3】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直接引发了
①反割台斗争
②公车上书
③三国干涉还辽
④保国会的成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小题4】下列城市,按其在近代历史上开放为商埠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①南京
②上海
③天津
④重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小题5】晚清时期,北京曾两次被侵略军占领,当时两位外逃的皇帝分别是
A.道光、咸丰
B.咸丰、同治
C.咸丰、光绪
D.道光、光绪
【小题6】在某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一个自称“中国通”的侵略者写了一副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一位中方官员义正词严对了一幅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此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10高一上·重庆沙坪坝·期中
知识点:《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马关条约》和甲午战争的影响《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1840-1860年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影响,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应是
A.邓世昌B.林则徐C.关天培D.陈化成
【小题2】下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的照片。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兔首铜像                                                                      鼠首铜像
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宣统帝
【小题3】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其最主要原因在于
A.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加紧对外扩张
B.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极端落后
C.中国奉行闭关自守政策,不利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
D.林则徐的禁烟激化了中英矛盾
【小题4】下列《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的条款,最能反映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割占香港岛B.赔款2100万银元C.协定关税D.领事裁判权
【小题5】把下图下划线的城市开为商埠的是近代哪一个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D.《北京条约》
【小题6】1842年,“天朝上国”惨败于英国的根本原因是
A.腐朽的封建制度落后于英国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B.君主专制政体落后于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C.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D.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于英国
近代中国与不平等条约体系尺。
(1)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将下列的字母填写到对应条约内容。(涂答题卡)。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①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②通商:增开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
③通商: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④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⑤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⑥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⑦协定关税:在华进口货物关税税率与英国协商。   
⑧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   
⑨拆除大沽口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
⑩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⑪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
⑫赔款4.5亿两白银。
(2)近代中国,列强不断侵华,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并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将下列选项填入时间轴(填写字母)。A义和团运动B虎门销烟C鸦片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E《辛丑条约》F《马关条约》G戊戌变法H洋务运动I辛亥革命

(3)下列属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情况的是(     
①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   ②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③鸦片烟毒损害人民健康   ④机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重大历史事件由若干历史事件构成,历史事件又由若干小的历史事件构成,由此可以列出历史事件的层次或等级,下列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维新变法——预备立宪——剪辫易服
B.义和团运动——创立拜上帝教——八国联军侵华
C.辛亥革命——公车上书——皇族内阁
D.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发表《狂人日记》

(5)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太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关于戊戌政变的通讯稿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6)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太平军B.洋务派C.八国联军D.义和团

(7)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是以下列哪个条约的签订为标志;(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北京条约》

(8)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打开了日本封锁中国的大门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确立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