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5 组卷18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糅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播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明政府规定有地5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贸易。18世纪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洋商人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城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19世纪中期,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至19世纪初期中国棉纺织业对西方商业贸易的影响,并分析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古代到近代棉花利用的作用。
19-20高二上·四川南充·开学考试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纷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位银1350万两”。1871—1873年洋纱进口3.7万公担,到1909—1911年增长到132万公担。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古代到近代棉花利用的共同价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的种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棉花传入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认为,棉花“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畅销美国,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的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达到330多万匹。英国也曾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值银1350万两”。1871~1873年洋纱进口3.7万公担,到1909~1911年增长到132万公担。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并加以评价。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