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唐时期,公卿大臣有权“公荐”举人,新老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和传统的社会地位继续把持取士权,科场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唐代常举科目是明经、进士两科。明经考试以背诵为工,无须通晓经文义理,故人贱其科。进士科以诗赋为主,并主要以此取士。诗赋之作,贵在创新,非聪明博学之士难成佳作,故进士科最受人推重。

进入宋代,无论士、农、工、商,只要被认为是稍具文墨的优秀子弟,皆可应举入仕。宋代废除了“公荐”制度,考试中推行封弥、誊录法,从根本上保证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原则。进士科由以诗赋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读书人光凭背诵儒家经典或擅长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开拓知识面,培养独立见解和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科场竞争中取得胜利。但只要在科举考试中能侥幸取胜,就有可能踏上仕途,并且获得比以恩荫入仕的人更多的升迁机会。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

材料二   在中世纪,所有官员都是国王的臣仆,一切听命于国王,官吏的任命和升迁完全取决于门第出身和对国王的忠诚,这就是所谓的“恩赐官爵制”。17世纪80年代末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力受到极大削弱,随后建立了两党轮流执政的政治体制。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党派掌握了对政府中重要官员的任免权。于是,在议会选举中取胜而上台的党派,便把政府官职看作是“战利品”,合法地、公开地进行论功行赏,加以分配,这就是所谓的“政党分肥制”,……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这一现实促使资产阶级下决心改革旧的官吏制度探索新的人事行政制度。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英国许多政治性报刊开始不断刊登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主张实行中国式的文官考试。

——摘编自顾杰《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科举制度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
18-19高三下·湖南长沙·阶段练习
知识点:科举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   在中世纪,所有官员都是国王的臣仆,一切听命于国王,官吏的任命和升迁完全取决于门第出身和对国王的忠诚,而个人的品德和才学则无足轻重,这种人事行政制度就是所谓的“恩赐官爵制”。资产阶级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政府的管理职能十分有限,主要是维护社会秩序,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公职人员仍以任命为主,恩赐官职与政党分赃导致了大量贪污腐败。在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迅速增强,迫切需要改革公职任用制度,提高行政效率。许多政治性报刊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傲法,主张实行中国式的文官考试。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主要的几个国家先后创立了公务员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人事行政制度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摘编自李和中《20世纪国家公务员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其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西选官制度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明经科和进士科是其中常设的两个科目,要考什么科由读书人自己决定。明经虽易考但考上后一般不被朝廷重用很难做到大官;进士虽难考但考上后十分受重视且容易做到大官。所以说“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二试三试
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在英国,文官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即与内阁共进退的“政务官”,而仅指“事务官”,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命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出现的必要性,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