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7
阅读梁启超生平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生于广东。从小接受儒家教育。

光绪十五年(1889年),16岁参加乡试中举,名列第八。光绪十六年(1890年),17岁赴京参加会试不中,回来路过上海接触到《瀛寰志略》,对西方政治、文化等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同年秋结识康有为,执业为弟子。

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万木苹堂学习期间协助康有为编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入京参加会试,发布“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主持《时务报》。在任主编期间写《变法通议》阐述维新变法理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十五日(7月3日),受光绪帝召见,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同年流亡日本。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成立政闻社,拥护清廷“仿行宪政”。

民国三年八月二十日,拒绝袁世凯重金收买和武力威胁,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同时与蔡锷密谋,策划武力讨袁。

民国五年三月,应陆荣延邀请,直接参加护国运动。

民国六年十一月,梁启超递送辞呈,结束从政生涯,转而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民国七年底赴欧,亲身了解西方社会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其史学观点也发生变化。

民国十八年一月十九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终年56岁。


(1)材料中梁启超两次参加的会试属于哪一种选官制度?民国七年是指哪一年?你认为促使梁启超得出“西方文明已经破产”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中梁启超的主要活动,指出其一生中两次重要转变。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两次转变的国内原因。
2019·天津和平·二模
知识点:其他人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先生的政治思想可以分为数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06年发表《开明专制论》前,此间梁启超积极推进维新,宣传维新思想,培养维新人才,追随康有为,坚持改良立场。第二阶段是1906年到武昌起义之间,梁启超先生发表《开明专制论》,明确提出了“今日之中国,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的论断。认为当时的中国,既不具备民主共和的条件,也不具备君主立宪的条件,故只能实行开明专制。第三阶段是武昌起义后到民国建立前,他明确提出“虚君共和”思想,并反对美国共和制在中国推行。第四阶段为民国建立初期,其思想由君主立宪转变为民主共和。第五阶段为晚年时期(1917年后)。梁启超先生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其政治思想于晚年居于保守。

梁启超先生在近代每次政治运动中,都躬身入局,致力于建设。其政治思想虽因时而异,不断变化,前后矛盾,以致难以令人信服。但其置身于乱局之中也难免会随波逐流,不过这种随波逐流某种程度上并不是不好,恰恰反映了梁启超先生与时俱进的特点,忽略晚年保守时期不谈,他的思想可说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停地进步的,这一点比他的师父康有为要优的多。

——容成《梁启超先生生平评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政治思想多次转变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竞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如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材料二将“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哪些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西文化交流始于西汉,双方主要通过遣使访问、通商、传教等途径引进外来文化和输出本民族的文化……至隋、唐、宋、元、明时, 中国重新统一, 经济繁荣, 政局稳定, 陆路及海上交通得以恢复和发展, 中西贸易、文化交流再度繁荣。仅在 643—742 年, 东罗马派使者往唐都长安的次数就有七次之多……从宏观上看,16世纪以前传到西方的中国文化以物态文化为主,如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茶叶等。

——摘编自李翠玉《“东学西被”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奇怪的是,政变扑灭之后败走海外的康梁,其政治态度和文化取向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流亡日本的康有为,成为保皇党的领袖,政治上站到了历史进步的对立面,成为社会前进的阻力;文化观念上,进行了欧洲十一国游的康有为也出现了惊人的变化,他否定了西方文明的历史进化观和天赋人权说,退回到尊孔保皇和道德本位论的传统之中。

逃亡日本的梁启超,后来介入了晚清和民国初年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之后,才退出风云诡谲的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西游。回国之后的他,在饮冰室著书立说,潜心思考中国社会的走向。晚年,他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表现出文化选择上的巨大变化。

——摘编自王惠《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戊戌维新思想家晚年文化选择转向的原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梁思想转变的原因,并指出对待中西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