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易0.85 引用1 组卷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徐光启(1562—1633)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1607年,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如果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但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现代科学。

材料二   利玛窦(1552—1610)……把传教与儒学相结合,谓之“合儒”“补儒”“趋儒”,一言以蔽之,尽量中国化……利玛窦编绘的地图,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为了迎合中国是世界中央的观念,他把子午线从世界全图中央向左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央。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徐光启的科学贡献,分析其“格物穷理之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利玛窦为传播其宗教思想而做的努力,分析说明其努力反映出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18-19高二·全国·单元测试
知识点:晚明科技群英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徐光启(1562——1633)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1607年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如果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但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现代科学。

——据中央电视台电视片《徐光启》整理

材料二利玛窦(1552——1610)……把传教与儒学相结合,谓之“合儒”、“补儒”、“趋儒”,一言以蔽之,尽量中国化。……利玛窦编绘的地图,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为了迎合中国是世界中央的观念,他把子午线从世界全图中央向左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央。(如图)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弗郎西斯·培根(1561——1626)……提出了实验归纳的方法,这对科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培根在历史上的另一项贡献是倡导组织科学研究学会,这个设想在他生前没有实现,但17世纪中期英国创立了皇家学会,后来又创立了英国科学促进会,都是受培根的启迪。这些机构的出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根据苏智良主编上海高中历史拓展型课程教材整理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当时中国社会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简析出现这种态度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三,概括徐光启和培根对各自国家科学发展有何不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培根的科学思想能够对近代科学发展产生影响的原因。
阅读材料: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是第二次。”阅读下列第二次“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的相关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尽量附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来阐释天主教的教义。------他在广东时穿佛教僧衣,到北京后则穿儒服。
徐光启------认为天主教“必可以补儒易佛,”可以帮助人心世风的好转。他更欣赏的当然还是西方人对待客观事物的分析的思想方式和科学知识。------他的后半生大都倾注于介绍、实验和应用西法莱救助明朝的危机上面,其实际的意义却又超出于此.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分析,当时的欧洲处于怎样的历史发展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产生的主要成果。
材料二     为了迎合中国是世界中央的观念,利玛窦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目前中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仍然保持中国在世界中央这种独特的样子,就是当年利玛窦发明的权宜之计,想不到沿用了几百年而不变,与其他国家的世界地图截然不同。————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樊树志先生认为,佛学传入中国对于中国文化影响之深远,已经人所共知;而“第二次”的影响可以与之相媲美,或许更胜一筹。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第二次“外国知识线”与中国接触的主要内容、方式。
(3)你如何理解第二次中外“知识线”接触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的“更胜一筹”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