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6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苏州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上海开埠后,内外贸易日渐繁盛,各地绸庄亦在上海设立推销机构,1860年太平军发兵苏州,上海局势则显得相对平稳,江浙地区携带厚资的地主、官僚和富商来到上海,使它成为“通省子女玉帛之所聚”,浙江宁波等地商人也将其经营重心移至上海,从而加速了上海取代苏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城市的进程。

材料二:宝山县罗门镇出棉花纱布,上海开埠前,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利为洋布所攘,市面凋零,同一时期的吴淞镇,因地扼中外船只入港要口,备受各方青睐,昔不过三里之市场,今则自镇以南马路日增,毗邻内河港区的曹家渡,先前地甚荒僻,绝少行人;自内河轮运开通,面临吴淞江,帆樯云集,富商巨贾莫不挟重资设厂经商,除缫丝、面粉两厂外,若洋纱厂、织布厂、鸡毛厂、牛皮厂、榨油厂、电灯厂,不数年间相继成立,市面大为发达,烟火万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取代苏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城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开埠后江南城镇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18-19高一下·山东菏泽·期中
知识点: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河道纵横,内河行船是江南交通运输的重要手段,江南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吴江的庵村市自明代以来即为制铁业发达的市镇,嘉靖时“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吴江的盛泽、黄希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苏州的盛泽、嘉定的南翔、湖州的乌镇等地,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1920年和1933年前后华北不同人口规模集镇变化表

集镇规铁路沿线集镇非铁路沿线集镇
19201933年前后19201933年前后
集镇数百分比集镇数百分比集镇数百分比集镇数百分比
大集镇数
中集镇
小集镇
2450%2916%1461%98%
919%3117%313%2119%
1531%11866%626%8073%
合计48100%17899%23100%110100%

——摘编自熊亚平《华北铁路沿线集镇的“差异化发展”(1881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铁路沿线与非铁路沿线集镇发展趋势的异同,并简析其趋势差异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与昔。绫罗之聚亦见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尝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织机;到189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玉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 :17世纪,曼彻斯特由军事要塞发展为工商业城市小镇。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据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1760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18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18世纪20年代底,它的人口仅12000,1841年底猛增至40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彻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彻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并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中外贸易不断发展。“洋布盛行,布市销减”。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19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行会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 16世纪中叶,利物浦只是一个500人的小镇。1650年以后,利物浦的贸易和居民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7世纪末,利物浦商人的第一艘奴隶船开始非洲航行。到18世纪末,利物浦控制了欧洲41%、英国80%的奴隶贸易。随着工矿业的蓬勃发展,进出口贸易的急剧增长,利物浦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十九世纪初,40%的世界贸易通过利物浦船坞进行。这里成为从国外运进棉花等原料和英国出口制成品的最重要港口,其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1830年世界上第一条客运铁路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开通。利物浦的人口快速增加,最终成为英国第二大都市。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物浦和苏州在经济上的本质差异,并简析利物浦在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