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l5世纪起,英国出现延续一个半世纪的“办学热”,显贵、乡绅、城镇商人甚至国王等都通过私人慈善捐赠而建立学校。这些学校开始主要以培养神职人员、高官等为目的,属于精英教育,后来又增加了以培养自由职业者、工匠和以普及文化知识为目的的大众教育。1546年,亨利八世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除神学以外,都是直接与社会事务相关的科目,如医学、民法等。1575年到1663年,英国大学中新增的教授席位绝大部分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18世纪初,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其他专门科学中逐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

材料二   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大约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15—1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果。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教育和15—1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影响的共同点。
2019·湖南衡阳·一模
知识点:教育的复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在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湘报》等报上,有不少提倡教育救国的文章。、甚至一些趋新的封建官僚,如张之洞、陈宝箴等人,也在呼吁改革科举制度和兴办新式教育。20世纪初,不仅改良派、立宪派继续鼓吹,而且一些革命派也在积极呼吁。1901年,中国最早的教育专业杂志《教育世界》开宗明义地宣称:“无人才不成世界,无教育不得人才。”此类言论,在当时各种报刊上比比皆是,由此而使教育救国思潮得以勃发奔涌。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195110月,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颁布,奠定了我国学校教育的基础。1985年,国家提出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次年颁布义务教育法。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终身教育,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摘编自杨雅惠《教育制度的演变及发展》

材料三: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教育救国思潮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教育事业的特点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果。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中央官学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七学。地位最高的国子学招收文武官员三品以上子孙等共300名,太学招收五品官以上子孙等共500名,四门学的学额则部分由庶民俊异者充之。国子学按《周礼》《尚书》《论语》等经别分班学习,太学、四门学也设五经博士讲授儒学经典。律、书、算三学的课程则主要学习律令、书法、算术等专业知识,分别规定有具体课目和修学年限。

——摘编自高时良《中国古代教育史纲》

材料二   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行新学制,规定中学堂科目包括修身、读经讲经、外国语、算学、物理及化学、体操等12门,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占有较大比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取消读经讲经课,规定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仿照日本、美国学制实行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开始承认女子受教育权利。

——摘编自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等

材料三   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中央官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学校教育的新变化,并简述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初沿袭明制,国子监为中央最高学府。平时所习课程,为《四书》《五经》等。每月有月课一次,三月有季考一次。课考题,皆用《四书五经》文与诏、诰、表、策、论、判。考试成绩,清初首用积分法。各省的府州县郡都设立有官学,府有教授,州有学正,县有教谕旨,并各有训导为福。从嘉庆道光以后,太学乃衰。正轨的现代型学校,始于1898年京师大学堂。后经戊戌政变、拳匪之乱,使教育革新计划一度中断。后成立学部,乃订立新学制,于全国普设现代式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始,正式裁国子监、停科举,而以京师大学堂代“太学”、“现代教育”代“旧式教育”矣。

——摘编自陈致平《中华通史•清史后编》

材料二中世纪的英国,教育机构几乎全部掌控在基督教会的手中,教会将教育看成是其传播宗教思想和培养信使的重要手段。15世纪起,英国出现延续半个世纪的办学热,主教、显贵、乡绅、城镇商人甚至国王等都通过私人慈善捐赠建立学校。这些学校除了培养神职人员、高官等社会精英外,还增加了培养自由职业者、工匠等大众教育。1546年,亨利八世在剑桥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除神学以外,都是直接与社会事务相关的科目如医学、民法等。1575年到1663年间,英国大学中新增的教授席位绝大部分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18世纪初,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其他专门科学中逐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

——据《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旧式教育”的特点,分析近代以来“现代教育”取代“旧式教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世纪相比,15﹣18世纪英国教育的发展变化,分析其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