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一个产业落后,发展又不平衡的大国。我国大部地区的经济,比东北要落后得多。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内部,是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的,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因素和趋势与资本义的因素和趋势之间的斗争,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这就是在消灭帝国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以后,新中国内部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和斗争,将要决定中国将来的发展前途到底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抑或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我们认为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这种过渡所需要的时间,将比东欧、中欧各人民民主国家长得多。

——摘编自刘少奇《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重新提出:“发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市场调节必须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前提,市场调节起基础性作用。比如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只追逐利润而不顾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宏观调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不能把计划性排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之外。

——摘编自厉以宁《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十七大的主要经济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的现实意义。

18-19高一·山西大同·期中
知识点: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长期探索。

时间探索
1956陈云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新问题》的报告中指出: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1979邓小平在会见加拿大外宾时第一次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市场经济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把这当作一种方法并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也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当时“市场经济”主要是指“市场调节”)
1982全国人大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5条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1984《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共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经济体制探索的特点。
(2)你认为材料中哪次探索具有突破性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密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密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1978年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安排”的具体表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经一个过渡时期。少奇同志认为新中国是一个“产业落后,发展又不平衡的大国”,“从实际看,当时我国工农业基础相当薄弱,现代工业只占工业的30%,而且我国旧有的工业是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工业,经济上不能独立……农业也十分落后,分散的、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摘编自《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

材料二   安徽省滁县地区在最初的农村改革中,相当一批农村基层干部对改革抱观望态度。改革的领导者及时规定了在农村这场大变革中干部的身份、报酬不变,报酬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提高。……在这项改革试点中,广东、福建等省的口粮销售价提高一倍左右,但是由于对居民发放了相应的补贴,加以适当的宣传解释工作和其他配套措施,结果消费者情绪基本稳定,没有发生山火动荡。……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使企业成为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经营自主权的、真正自负盈亏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增加微观层次对区北对改革的承受力,分散国家所承担风险的重要措施。

——摘编自《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经济角度说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心须一个过渡时期”。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体制改革中体现出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原则的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