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模表彰制度彰显的是对英雄奉献精神和劳动者“劳动价值”的肯定。中国英模现象早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艰巨任务,党和政府逐步把英模评选工作制度化和常规化。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评选产生了464名劳动模范和350名战斗英雄。1956年又召开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各地区、各行业都积极进行劳模评选表彰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4703人。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煤矿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女性劳模数量约占总数的10%。东北林区伐木工人马永顺、全国最先完成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鞍钢工人王崇伦、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女工赵梦桃都是那个时代劳模群体的杰出代表。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钻研创新的劳模精神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摘编自张明师《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英模表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英模表彰的历史意义。
18-19高二下·重庆·期中
知识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一五计划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1950年至2020年,党和国家先后进行了16次全国劳模评选和表彰(1995年以前表彰不定年份,1995年以来每五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累计表彰近3.65万人次。1950年9月,在首次全国劳模评选活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共有464人受到表彰,其中工业战线208人、农业战线198人。自此到1960年代中期,“团结苦干、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已经逐步凝聚成型,“学雷锋”“学铁人”成为社会风尚。1979年,首次明确了评选标准:“判断一个职工是不是模范,一个集体是不是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是不是起了显著的作用,对社会主义建设是不是作了较大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的6届受表彰劳模中,有煤矿职工、工程师、机械研究员、货车司机、轮船服务员、核物理学家、医学院副院长、机械厂车工、修脚技师、水产局长、厂长、挡车工、教师、围棋教练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模群体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2005年,民营企业家和农民工首次受到表彰。2020年受表彰人员涵盖各个领域和行业,一线工人、企业技术人员、科教等技术人员、农民工、科级及以下干部的占比优势明显。

图为1989年至2020年受表彰劳模的主要职业构成和任职统计。

——综合摘编自王治东、施政《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精神内涵变迁及其当代启示等资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整体或局部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先后进行了15次全国劳模评选和表彰,累计表彰3.4万人次。

1950年9月,在首次全国劳模评选活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共有464人受到表彰,其中工业战线208人,农业战线198人。1960年6月,来自教育和文化等战线的脑力劳动者首次进入表彰行列。这一时期,“团结苦干、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已经逐步凝聚成型,“学雷锋”“学铁人”等成为社会风尚。

1979年,首次明确了评选标准:“判断一个职工是不是模范,一个集体是不是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是不是起了显著的作用,对社会主义建设是不是作了较大的贡献”。这要求劳动者不仅需要吃苦耐劳,更要具备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巧干实干的智慧;不仅仅要带来政治效益,更要产生强大的社会效益和高效率的经济效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模群体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2005年,民营企业家和农民工首次受到表彩。以相关职业和特征为关键词检索历年表彰名单,得到如下两表——

1989年-2020年评选的

工程师、技师、教授劳模占比

1989年-2020年评选的

厂长、董事长劳模占比

——摘编自王治东、施政《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精神内涵变迁及其当代启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时期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