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9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义演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慈善活动,伴随中国城市近代化的进程而演进,受到商业演出的启发而发展。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等思想理论,突破了中国古代慈善文化本意上的乐善好施、赈灾救民、扶贫济困、尊老爱幼、苦乐共享的狭隘范围,而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存亡和富强联系在一起。

义演活动的组织与举办,有社会不同阶层及团体的参与,如各类慈善团体、大小商会、青红帮、宗教团体、艺人、票友、学校教育机构等,参与组织者和主要演员多数为社会知名人士。同时,义演的各类形式与演出内容也从传统逐步走向时尚。义演的捐赠方式多样,特别是慈善捐赠所救助的对象也呈多样化,从对艺人团体贫弱互助的自救,发展为赈济灾害、扶助贫弱、助医助学、保家卫国等。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慈善义演表现为零星、偶发事件,似乎是少数人的作为,但在重大灾难发生时,义演会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回应”。

义演传递情感、呼唤爱心,其社会功用与效果不仅在于人们从中获得“仁爱”与“慈善”精神的感染,而且对传统艺术与时尚艺术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材料摘编自郭常英《慈善义演与近代中国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慈善义演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慈善义演发展的特点和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学界对近代中国慈善活动进行深入研究的意义。
2019·辽宁沈阳·一模
知识点: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失调,政府以诏谕的形式发布了一系列文告,要求各地普遍施行社会救济。在江南等地先后出现了同善会、广仁会、同仁会或善堂等民间慈善团体,参与阶层包括地方乡绅、工商业者、普通百姓等各层次人群。其中以各地的同善会最具代表性,其经费主要依赖会员捐献,同时兼以地租收入来维持运营。同善会定期举行演讲,教导众人从善、安分守己,其救济对象包括生活无着的孝子、节妇和未被养济院收容而不愿意以乞讨为生的贫老病者。与各类善堂遥相呼应,各类注重宗族间救济的义庄、注重同业同乡救济的会馆也非常兴盛。

——摘编自王卫平《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

材料二   十九世纪,英国贫困与贫富差距增大现象日益加剧。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后,政府从救济穷人转变为惩治穷人。同时,许多新教教派也把慈善作为个人灵魂得救的重要手段……私人慈善迅速发展起来,慈善学校、医院、诊所、精神病院、孤儿院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这一时期,民间慈善救济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住房、贫困等方面,并非直接给贫困者生活资料。尽管英国普通民众在当时可以获得各种类型的慈善资源,但是,他们更注重群体之间的自助与互助,如英国工人阶级组织的友谊会,就是为筹集互助的款项而建立的一个自助组织。

——摘编自郭家宏《19世纪英国民间慈善活动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民间慈善活动的特点和兴盛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英国民间慈善事业兴盛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和19世纪英国民间慈善事业的相同之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的慈善文化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儒家的“仁爱”价值观。孔子从人性本善的基本前提出发,倡导“仁爱”,这是个人基本的善念和品质。……中国的慈善行为更多的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要求政府在灾难时期承担起对于民众的生存救济,将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完全归为政府的职责范围。

西方国家具有较深的宗教信仰,因此慈善活动必然同宗教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原罪论”的宗教思想很是值得我们分析。这种思想意识要求每一个信徒要行善从而减轻自己的罪行而获得上帝的原谅从而得以升入天堂。此外,相对于我国的官本位的慈善理念,西方国家则更多地表现为公众的参与,以美国为例更多地是表现为基金会或者是救助团体,然而这

些大部分都是非政府性质的机构。

——摘编自李新鑫《中国慈善文化的源起与西方社会慈善业态的比较》

材料二近代中国灾荒的特点是烈度强、范围广、灾类多、破坏重。天灾人祸交织叠加,使得民众生活于水火之中,传统慈善救助模式辐射面窄,无法让慈善业的社会功能发挥应有作用。……在中国,一些西方传教士在救灾过程中忘我地工作,强调人道主义,这让国人看到了全新的慈善救助模式,促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了解、学习、效仿那些新的慈善救助方法。期间,中国民间社会的成长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他们在西方观念的影响下,每当某个地方有大的灾患出现,他们就利用同乡会、同业组织这样的平台,积极捐助和募款,有的还亲自前往灾区一线参与救灾……慈善作为涉及人的尊严和社会正常运行的公共行为,势必成为社会各界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媒体也乐于报道。

——捕编自周秋光主编《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中国和西方慈善事业发展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近代慈善思想转型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西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末年,孔子大力倡导的仁义使儒家慈善思想内涵逐渐丰富。受儒家义利观的熏陶,古代儒者大都重义轻利,不言名利,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开展救困扶危的慈善事业。及至唐宋,韩愈、张载将仁爱思想发扬光大,使儒家的慈善伦理得到进一步扩充。孔孟儒学中“民为邦本”的思想,就是通过主张君主惠民,实施仁政,从而进一步丰富儒家慈善观的。儒家大同思想也使许多乐善好施的仁者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不断地致力于济贫弱、助危困的社会慈善活动。《礼记》《周礼》中关于古代礼仪的记载,也成为后世慈善组织及其慈善活动的理论源泉。

——摘编自周秋光《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材料二   德国启蒙思想家康德并不否认情感在慈善行为中的作用,但是他认为真正的慈善行为是排除功利且完全出于责任而产生的。康德认为国家性慈善活动是完全义务性的,且必须是公平公正的,是一种最高的善,是一种完全的、积极的、外在的义务。康德认为慈善事业不必设立过高的道德标准,这样得到的只有虚伪与暴力。康德也十分在乎受助者的尊严,提倡设立慈善机构等中介用以减轻施惠者和受助者在心理和人格方面不平等的设定,以人为目的的举动才是真正的、非功利性的慈善,才是道德至善的体现。

——摘编自范杨《利己、利他与慈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儒家慈善思想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启蒙文化语境中康德慈善思想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与近代德国慈善思想的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