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现代新年贺词(节选)
时间期刊名称贺词题目贺词内容摘要
1920年《申报》《新青年》
巨幅广告
“时间又过去一年了,青年诸君的进步如何?”
1936年《大公报》《元旦致辞》“年末之学生运动(“一二•九”),可谓国家一大事。……因国家再遭变相分割之危机,故起而为拥护国家之运动,不旬日而遍于南北十数省,其忍劳耐苦,不畏牺牲,皆表现中国青年之意气与志趋,可谓民族不衰之证”
1938年 《大公报》 《岁首献词》   “假使没有去年的失败,与去年的外患,团结心也没有这样的坚固。……我们救亡图存,是为整个的国家民族,是为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并不是为某个人的权利。”
1979年《人民日报》《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要打掉精神枷锁,真正解放思想。……我们要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990年《中国青年报》《敲响九十年代的钟声》“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车子正面临着一道坡,作为九十年代的青年,我们当然不能在车上坐视别人为我们拉车,而应该走下车来,接过纤绳,和祖国一道爬坡。”
1993年《人民日报》《团结奋进》“在中国,1992年确实是不平凡的一年。”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主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
2019·山东威海·二模
知识点:五四运动的意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2 年,孙中山认为 民族、民权” 两个主义因清廷退位而付之实现, 现在我们应该实行经济革命(社会革命)” ,“ 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那么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1924年1月,他主张“ 国民党之主张,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 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 。3月,他又说“ 民生主义是什么用法呢?是用来对大富人打不平的"'"要把全国的贫富都打到平等” 。8 月,孙中山作了四场关于“ 民生主义” 的演讲,他说“ 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个定义,可说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一一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摘编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孙中山的“ 民生主义” 有复杂的思想来因和理论源泉。从历史程序上看,首先应把中国近代太平天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九十年代改良派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看做是“ 民生主义” 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思想前导。同时,孙中山在制定“ 民生主义” 学说的时候, 一再提及古代中国的“ 井田制” ,并以它与“ 平均地权” 相比拟。其它如 王莽之王田, 王安石之青苗也在孙中山的研究之列。而中国近代进步思想一个更为 重要的标志,是他们都“ 经过于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孙中山当然更是这样。他在帝国主义诞生的时代,接受和提出了避免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其中特别是当时风靡一时的亨利·乔治的著作、学  说,几乎为孙氏完全吸取过来。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简述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变化内容并概括其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来源。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民生思想变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报刊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起到了传播信息的重要作用。大众报刊在中国近代出现并迅速发展。下表所示为近现代部分报刊及其重要文章节选。

时 间

文章节选

1916年


《新青年》

吾可敬可爱之青年诸君乎,倘自认为二十世纪之新青年,头脑中必斩尽涤绝彼老者壮者及比诸老者壮者腐败堕落青年之做官发财思想,精神上别构真实新鲜之信仰,始得谓为新青年而非旧青年,始得谓为真青年而非伪青年。

1937年


《大公报》

中国建国之基础已定,全民族将立于一条线上,不容阵线之   分立。察最近数月尤其最近数旬之发展,证明中国已具备现代国家之基础,即大多数国民能自动的表示其爱国之热诚……‘九·一八’以来,惊涛骇浪,猛袭而来,直至五年后之今日,始得断然表现其新国家面目于世界舆论之前,时虽过晚,而要为中国一大进步也。

1955年


《人民日报》

一九五五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年。今年基本建设的工作量将远比过去任何一年为多……苏联政府   帮助我国建设的一百四十一项重点工程,已经开工的今年将进入 最紧张的施工阶段。这个新的年度在农村合作化方面也是关系重大的。为了完成一九五五年的建设任务,我们必须加强计划性。

1978年


《光明日报》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 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一点也离不开   实践的检验。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围绕“报刊”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