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10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旧学制规定小学的修业年限为6年,且“四二”分段,90%的小学生只能读完初小四年。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小学,应给儿童提供全面的基础教育。小学的修业年限为5年,实行一贯制。1952年,教育部根据北师大附小等6所学校进行的试验情况发出指示,规定“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游牧区及个别经济文化特别落后的地区可以推迟实施外,其他地区,不分城乡,争取到1957年秋季,小学全部改为五年一贯制”。

1954年通过的《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规定:“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中学教育不仅要供应足够合格的新生,并且还要供应对国家生产建设具有一定政治觉悟、文化教养和健康体质的新生力量。因此中学毕业生,除部分根据国家需要升学外,大部分应该积极从事工农业生产劳动或其他建设工作。”

——摘编自刘桂玲《建国至改革开放前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的历史研究(1949~1976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意义。
2019·湖南·一模
知识点:其他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人民教育》杂志发表了《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提出要在中小学教育内容中突出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1953年,政务院下发通知,提出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生产劳动。次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批判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从思想上鼓励毕业的中小学生从事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195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普通学校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指示(草案)》,指出必须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针对农村劳动力不足和生产力普遍落后的情况,教育部又颁布了在小学高年级增设农业常识课进行农业常识教学的通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观点和习惯,方便毕业后从事农业生产。

——摘编自张鹏飞高盼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材料二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1998年,教育部下发了加强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劳动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劳动教育内容变为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家政、园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并且把劳动教育与各种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相结合,摆脱了原来把劳动仅仅理解为工农业生产劳动的思维定势。

——摘编自张鹏飞高盼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