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8
历史的选择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以自己的认识与实践表达了自己的选择。

材料一   盖数十年前,方日本之始维新也,中国前清政府亦尝言维新矣。而收效迥异者,则以日本能窥知西洋富强之由来,竭全力以整兴工业。中国但知西洋有坚甲利兵而竭全力以练兵,舍本求末,故至今犹陷于困境。……合古今之政书,证中外之学说,未有不致力于工而能国者也。

——《张謇全集》

材料二   二十世纪初叶以后的文明,……其萌芽即茁发于今日俄国革命血潮之中……今俄人因革命之风云,……将统制一切之权力,全收于民众之手。世界中将来能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新文明者,盖舍俄罗斯人莫属。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材料三   1919年10月18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演讲,“吾人欲救民国,所可采者唯有两途:其一,则为维持现状,即恢复合法国会,以维持真正永久之和平也;其二,则重新开始革命事业,以求根本之改革也。”

——孙中山《救国之急务》


问题:
(1)依据材料,概括上述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怎样的“选择”?
(2)为什么说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历史转型期,请简要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以上“选择”的看法。
2019·上海闵行·二模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


材料四   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材料五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和政体主张是什么?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和政体主张是什么?
(2)据材料三,概括国人对西洋文明觉悟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后的觉悟”的核心内容。
(3)据材料四,指出李大钊的政治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他们向西方学习目的。
(4)据材料五与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有何特点?实践结果怎样?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于1949年,它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以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制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什么?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中国近代史参考》
材料五

材料六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1924年1月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
(2)据材料三、四、五概括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3)导致材料六中“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改变革命屡败的局面,孙中山在理论和政治上有和重大创新或举措?
材料七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八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4)材料七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5)材料八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是怎样落实的?20世纪末中国“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古、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二   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霍布斯鲍姆即认为,“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民族主义是伴随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构建而出现的,它表现出一个简单的政治原则即“坚持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共同体为依托,强化民族意识和情感、维护民族传统和特点、强调民族利益的思想观念,它可以发展为一种最具民众动员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运动,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罗富明、罗绍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并说明近代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国家观念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