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34
民国八义高以下三则材料都记述了民国八年发生的事件。

材料一   此次北京之事,绝非发始者之本意。政府中人,苟能平心静气以处置之,断不致因一时之激动,而有解散大学以军法处置学生之说。何则事有轻重,法有界限,不能径情而直行也。苟其不然,后祸尚有穷期哉?政府其深思之。

——《申报》时评

材料二   《大阪朝日新闻》报道:

5月6日;“学生团体的成员来到最繁华的街上,强迫商店关门。”

5月7日:用大号字体突出标题“学生义和团”。

5月7日:“特别是像美国人参与经营的中美通讯社发表了国民自决会等排日运动机构的电报和宣言书,借此机会将上海发起的排日运动推广到南方各地。”

材料三   我发现我上次把这里学生们的第七次示威活动比作大学生们的起哄闹事,这是有欠公允的;整个事情看来是计划得很周密的,并且比预计的还要提早结束,…要使我们国家十四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可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美国学者杜威写给女儿的信(6月20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民国八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指出判断的依据
(2)概括国内外各方对此事件的不同看法。
(3)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各方对此事件的看法?
2019·上海浦东新·二模
知识点: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哀莫大于心死。国亡能生存世界与否,全视此人心之死与未死。全国人心之死,则虽国家庞大之躯壳而终必亡;全国人心尚在,则虽弱而无可弱而必兴。今北京学生争青岛,为学界人心未死之表示。各省团体争北京学生被捕事,又为各界人心未死之表示。我国将来救国负担,全赖此一线未死之人心。”

——《人心之未死》,《申报》,1919年5月7日

材料二   我发现我上次把这里学生们的第一次示威活动比作大学生们的起哄闹事,这是有欠公允的;整个事情看来是计划得很周密的,并且比预计的还要提早结束,……要使我们国家十四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可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美国学者杜威写给女儿的信1919年6月20日


(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五四运动的共同态度,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材料三   日本报纸关于“五四事件”的报道主题

新闻主题新闻来源地新闻内容来源报道倾向报道关键词
暴力排日北京、芜湖、汉口、常德、广东、上海、福州、济南驻外记者极力描述学生在活动中的暴力行为学生义和团、骚乱、暴行、猖獗、险恶
欧美指使长沙、汉口、上海、广东驻外记者将英美传教士、商人描绘成排日运动背后的阴谋家煽动家、传教士、鼓吹
中国背信弃义北京驻外记者、日本评论家日本单方面为中日友好做出努力,中国的排日表现令人失望捏造的、丑陋、日中友好、辞令
中国的反应北京、上海、天津等直接转载中国本土报纸的评论


(2)日本报纸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驳斥这些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量
产值(千卢布)
1860
99
11600
7854
1879
287
42000
51937

材料三             1888—1894年日本工厂蒸汽机数量变化示意图
项目
1888年
1894年
工厂数
1691
5985
蒸汽机数
409
1808

材料四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材料五     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
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文)
(2)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打破现代化的瓶颈,“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二,概述此举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结合材料三,指出日本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改变历法的原因。
(5)据材料五,概括日本节日改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