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易0.85 引用1 组卷35
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思想解放是分不开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姓资姓社”的争论,在经济领域体现为公有制经济与私营经济的比例问题,有些人士担忧的正是后者的迅速增长将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种种迹象表明,传统意义上的国营企业已经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日薄西山了……在1990年里,乡村集体企业实现利润265.3亿元,首次超过国营企业的246亿元,前者的销售利润率为5.6%,相当于后者2.6%的两倍多。

材料二   1992年之前,人们认为中国之落后主要在于科技,只要大量地引进生产线和新技术,就能够很快地迎头赶上。而现在,很多人意识到,观念突破和技术引进所释放出来的生产力并不能够让中国变成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经济学家吴敬琏因此提出“制度大于技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姓资姓社”争论的国内外背景。对此,邓小平是如何回应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92年后人们对改革的动力认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在国家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2019高三下·江苏·专题练习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待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共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了利用、限制的政策。建国后,尤其在土改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突出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共进一步研究如何对待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问题。1953年由李维汉率调查组,经过一番调查后,向中央提出报告,提出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特别是公私合营这一形式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建议。6月,中共中央肯定这个报告,从而形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改造”的六字方针。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等

材料二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长期以来姓“社”姓“资”的争论,确立了“三个有利于”的是非标准,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长期并存共同发展”“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此时私营经济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同1991年比较,1992年至1998年的7年中,共计增加私营企业109.3135万户,增加了从业人员1526万人,增加注册资本7075亿元。

——摘编自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的私营经济与建国初期私人资本主义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八大前后开放自由市场的探索是我国引入市场机制的先声,为以后的改革积累了历史经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起国家统一市场。统一市场支援了国家建设,也造成工业品质量下降、副食品供应紧张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八大在各地先行探索开放市场的基础上,作出建立自由市场的决策。到11月底,全国有14个省份开放了自由市场。城市市场中长期缺货的毛鸡、鲜鱼等货源不断增加,商品质量提高、价格却降低了。农村中滞销的土特产也打开了销路。由于货畅其流,收购价格比较公平合理,农民们生产劲头也愈来愈大了。随着自由市场的开放,争议越来越多,当时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认为自由市场的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开放影响了国家工业化发展速度。到1958年国家取消商品经济、关闭集贸市场。

——摘编自张神根《八大前后党对自由市场问题的初步探索》

材料二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调节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在工业生产方面,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品种由1984年123种减少到1988年的50种;在流通领域,到1990年国家定价的产品约占25%,其余为国家指导价和市场价。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入,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引起激烈的争论,改革进入关键时期。邓小平通过南方谈话,提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加快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开放自由市场的原因和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20世纪五十年代相比,中国在利用市场机制方面有何进展?
(3)据材料一、二,谈谈你从中国探索市场经济的历程中得出的认识。
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对于传统文化大都曾有离异与回归两种倾向。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
——章开沅《离异与回归》
材料二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四   美国罗斯幅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据材料一,指出反映西欧“离异与回归”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3)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分析该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