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0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政府对书坊刊印书籍的管理相对宽松。出版物的消费也从士大夫向社会各阶层扩散,出版人积极回应,开创了近代以前出版业的黄金时代。明代出版物一改传统风气,改用更易推广的匠体字,即今天的宋体字,并以方册式来进行装订,更便于印刷装帧。明代的书坊以营利为目的,非常看重畅销书。书坊主雇佣了一批文人,如冯梦龙等佼佼者加入民营出版业。由于贴近市场,书坊主导的坊刻逐渐超过官府经营的官刻和文化精英主持的私刻,成为最有生机的一个。为了更好的销售,书商们在销售中使用了广告宣传的手段,版权意识也逐渐形成,不少书坊主在书上印明自己的商标,并申明翻刻千里必究。正是如此,明后期的出版业效率极高,印制了数万种的书籍。

——摘编自李伯重《挑战与应对:明代出版业的发展》

材料二:尽管传统出版还有相当的市场,但是随着机器方式出版的流行,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出版机构的相继出现,近代中国出版最终完成了向民营新出版方向的演进。一时间民间商办出版机构如雨后春笋出现,新出版日益占据主流地位,以出版内容为例,从1902年到1904年,出版的译书多达533种。

——摘编自王建辉《中国出版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出版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出版业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019·安徽·一模
知识点:明清的商业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开元年间的开元杂报,是世界新闻史上最早的报纸,以报道朝廷政事为主。宋代的官报发布制度日益完备,邸报的名称开始出现。邸报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臣僚、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小报始于北宋,是非法出版的非官方报纸,发行者通常是各地驻在首都的进奏官、使臣、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主人。元、明、清三代政府对官报发布工作控制日益严厉,明代末年还公开禁止在官报上透露有关边防的消息。当时的官报仍以抄写为主,崇祯十一年(1638)以后,才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

材料二   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具有鲜明的外生性。无论其主观目的如何,西方传教士及商人将现代形态的报刊引入中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人经过痛苦的蛰伏之后,中国人开始自己兴办报刊,中国民族报刊业得以发展。近代民族报业资本的出现是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其创办人大多是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知识分子,因此,他们极为重视报刊的政治宣传鼓动作用以及思想启蒙作用。而这种政论性的目的又促进了国人创办报刊的积极性,如维新派的思想启蒙产生了巨大影响,带动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出现。

——摘编自焦绪华《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特征探微》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报纸集团的发展仍在继续。1924年4个大公司垄断广播业市场。40年代以后,广播基本上实行公司化经营。卫星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对传统的国家观念和国家制度产生了更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以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为经济生活超越国家界限提供了新的扩张手段,加速了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思想意识的传播和相互融合,这必然使具有地缘特色的政治文化和一国国民的认同机制以及行为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

——摘编自陈治国《现代西方媒体价值取向批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报刊业产生及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以来西方媒体发展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出现了文人经商风潮,对文人学士而言,通过文字谋利,是他们比较容易参与的商业行为,于是一批士人书商出现了。大量文人在自己熟悉的图书领域寻求生计,进一步加速了书籍商业化的程。此时出书品类繁多,数量庞大,鸿篇巨制频现,无论经史,还是日用类书、通俗小说,都以惊人速度发展。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皆为重镇,常熟、湖州等地也在书籍出版领域拥有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借助江南地区优良的水路交通条件,整个区域联结成成熟而活跃的书籍刻印出版和消费市场,并与福建、江西、两湖、江北、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等地域形成全国性的书籍交流网络。

——摘编自章宏伟《明中后期江南出版业的勃兴》等

材料二   甲午战后,维新志士以报纸、期刊、图书为宣传工具,输入西学,启蒙新知,一时间,出现了国人争相办报的热潮。1900-1911年,中国通过日文、英文、法文共译各种西洋书籍至少1599种,超过此前90年中国译书的总和。庚子以后,清政府改革教育,变更学制,特别是废科举兴学堂,带来了庞大的教科书市场。一些民营出版机构抓住机遇,编写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教科书,如商务印书馆陆续出齐了成套的《最新教科书》,因销路十分广泛,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1902年,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揭开了小说出版史的新篇章,其表征是小说出版的蔚为壮观,1903-1911年的9年间就出版、翻译小说2377种。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使之成为了清末三足鼎立的出版主体之一。

——摘编自吴永贵《论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及其意义》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中国图书出版业整体出现加速繁荣的态势。到2013年,中国的传统出版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印刷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三,在世界出版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当代中国,出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能够起到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振作精神、形成合力的作用。

——摘编自周蔚华《重新理解当代中国出版业》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江南出版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营出版业崛起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出版业发展繁荣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是我国封建制度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出版史上的全盛时期,除以国家名义进行出版活动的官刻发达之外,民间出版业也十分繁荣,出现了北京、徽州、杭州、南京、苏州等印刷、出版中心。各种新技术在民间出现,清朝士人龚显曾说过,“明人用木活字版印书,风乃大胜”。除了木活字,明清先后采用锡活字、铜活字和铅活字印刷。另外,明清时期套版印刷技术得到改良,早期多用朱墨两种颜色印刷,称之“双印本”,后来发展到用四色、五色来套印。据统计,流传至今的明清丛书将近400余种,并保存了大量容易散佚的零散杂篇。通俗小说、戏曲作品、商旅指南、旅游手册、灯谜、笑话等面向中下层读者的图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插图版画大兴,尤其是徽派版画,丹青名手与版刻名工结合,创作了大量或纤巧富丽或意境悠远的版画艺术精品。

——摘编自吴永贵主编 《中国出版史》

材料二   欧洲出版业从中世纪走出来,在I5世纪迎来了辉煌的开端。这是因为表音文字比汉宇简便,字母雕刻成活宇也比汉字投资少,且更好控制工艺。到18世纪欧洲已经进入机械印刷时代,而中国活字印刷的工艺水平始终不能超越雕版印刷,中国的活字印刷一直没能推广开来。中国的出版业一直是读书人的副业,虽然出现了印书中心,但都未能形成独立的职业和行会。明清时期私塾虽然遍布全国,但受到教育却是少数人,文盲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而在欧洲,以1660年的英国为例,平均每4400个人就有一所学校。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为出版业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市场,以大学为中心形成了一些套图书相关产业。16世纪欧洲已出现从印刷业中分离出来的出版社和图书贸易商,继而出现出版、印刷、销售的三大专业分工。明清时期,书籍审查制度常态化且严厉,中国的帝制文化也不能发展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相比之下,早在17世纪,英国就废止了印刷特许权制度。18世纪欧洲产生了版权法条款,把出版的权利授予作者,开启了通向现代版权法的道路。

——王昭启 《明清时期中国未能最早形成出版产业化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出版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15至18世纪的欧洲相比,明清未能形成出版产业化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