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8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法国中等教育机构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学校,属于精英教育机构。1802年拿破仑建立国立中学,国立中学注册费用高达1000法郎,相当于一个技工一年的收入,招收对象有一定的智力和文化背景的要求。国立学校由政府直接管制,政府不但给就读的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还承诺给学生美好的职业。进入20世纪,法国教育取得许多突破:1930年实施中等教育免费化;1936年,法国将义务教育的年限由1882年的13岁延至14岁,1959年则改为16岁。1975年哈比教育改革以后,统一中学建立,所有的青少年都能接受统一的普通中等教育。与此同时,统一中学普及化后,学校面临管理同一班级学生不同教育背景、学习近平的问题,不同地域中学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摘编自下翠《法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法国中等教育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法国中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2019·辽宁·高考模拟
知识点:其他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1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发《中华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通令》除强调各地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应尽快限期开学外,其重要内容还包括:清末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各科教科书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布之教科书,一律禁止使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注重小学手工科;高等小学以上,体操科应注重兵式;初等小学算术科目自第三学年始应兼课珠算;中学不分文、实科;中学及初级师范学校修业年限由五年改为四年;清末各学堂奖励出身制度一律废止          

                                                               ——摘编自田正平《蔡元培与民初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28年起,南京政府发起“收复教育权力”运动,要求所有外国人兴办的基督教院校到教育部注册,而且,所有院校的领导人必须是中国国籍。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加强或创立国立大学,它们受南京的教育部直辖,如清华脱离教育部和外交部的联合监督,只归教育部管辖,并且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和改革。从1933年开始,大学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大学入学考试程序等都有相应的规定。

       ——摘编自费正清《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1949—1952年,全国小学由347万所、学生2439万人,增加到527万所、5110万人;普通中学及中等专业学校由5216所、学生1268万人,增加到6008所、3126万人;高等院校学生由117万人,增加到191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由107人增加到627人。各级学校专任教师由935万人增加到1591万人。业余教育、职工培训、扫盲工作也都普遍展开。

             ——摘编自郭大钧、耿向东《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教育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教育发展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正式颁布。新学制第一次实行中等教育分科制,规定高级中学分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其次,“因学科及地方特别情形得设专门学校。高级中学毕业生入之,修业三年以上”;与此同时,新学制还提出设大学院,作为“大学毕业及具有同等程度者研究之所,年限无定。”再次,建立了较完备的职业教育系统。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整个民族工商业发展对中初级技术人才和社会成员对继续教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推进了科学技术教育在国民中的普及以及在社会中的应用。由此可见,根据新学制,中国的科技教育已经逐步地开始与国际接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自近代以来科技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前一阶段改革发展的综合成果,对于科学技术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段治文《中国近现代科技思潮的兴起与变迁》

材料二   为了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关于教育制度的内容是:确定本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包括到本世纪末我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确定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的教育结构;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办学体制;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以及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等几方面。

——摘编自《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壬戌学制的内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成就及其历史背景。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教育对国家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2年,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尤其是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颁布了以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为基础的《学制令》。文部省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把普及国民义务教育作为实施《学制令》的首要任务,并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并规定要开办工(机械、矿山)农、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用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1879年,重新颁布了以美国教育制度为样板。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教育令》,其特点是中央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尊重地方的自治和自由。1886年,日本建立了以小学为基础连贯的学校系统和类似于普鲁士的双规教育制度,企图通过小学教育使大多数国民养成誓死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大学和实业学校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这样既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

材料二   俄国1863年的《大学章程》和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和《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等教育章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办各类实科学校,二是开办古典文科中学、陆军幼年学校和教会学校。古典文科学校教育使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古典学科上,修业期长达八年。陆军幼年学校是专为帝俄军官和贵族子弟设立的,这类学校注重军人纪律、强调尚武精神,重视“忠君”、“爱国”思想的培养。与此同时,沙皇还保留了教会学校。此外,在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中就明确规定,神学在各类学校教学科目中居首位、僧侣有但任教师的优先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参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俄、日教育改革内容的相同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