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玄奘和尚(602—664年),俗姓陈,洛阳偃师县人。隋炀帝大业末年出家,广泛阅读佛经著作。他曾说当时的佛经译本有很多谬误,所以“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他在西域十七年,遍访了一百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的语言全都懂得,于是收集山河风俗,当地特产,后撰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高昌以西所经历的110个和传闻所知的28个以上的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内容包括这些地方的幅员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玄奘回国时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太宗常常“逼劝还俗,致之左右,共谋朝政”,唐高宗李治上台以后,也多次提出令玄奘还俗的要求,但都遭其拒绝。

玄奘毕生致力于翻译佛经工作,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共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此外,玄奘又奉敕将《老子》等中国经典译作梵文,传于天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治者要求玄奘还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玄奘的历史贡献。
2019·宁夏·一模
知识点:其他人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前往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求取真经。西行路上,他走过八百里大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玄奘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他曾被高昌王阻留,但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到达目的地后,历经十七年学遍了当时佛教的大小乘各种学说。

643年,玄奘载誉回国,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撰成《大唐西域记》l2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疆域、山川、地邑、物产、风俗、政事和等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他还把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逻辑学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玄奘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乃至全世界,被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世界和平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玄奘回国受到唐太宗热情接待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为何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唐僧取经的典故,由于明朝《西游记》的渲染,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尽人皆知的故事了。《西游记》突出地描写了唐僧的宗教热诚和旅行艰苦方面,至于学术成就,根本没有提到。不止如此,唐僧的性格,如《西游记》所描写的,忠厚老实,优柔寡断,偏听偏信。但历史人物的唐僧是虔诚的佛教徒,是非常坚强的,勇敢的,不怕困难,不怕艰险,百折不回,是个仁慈、厚道、博学多能、辩才无碍的英雄人物

——吴晗《杰出的学者玄奘》

材料二僧玄奘,(隋)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广阅博览,接触了各派佛教经典和理论著作)。尝谓翻译者多久有讹谬,帮就(想去)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辩博出群(深通佛学,擅长辩讲),所在必为进释难(宣讲佛经,参加辩证会),蕃人远近咸尊之。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注:古之西域包含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

——《旧唐书玄奘传》

(1)根据材料概括小说与历史记载中唐僧的不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僧西游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