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7 组卷117

材料   据《吴问》记载,晋国赵简子将周制的“步百为亩”变为“二百四十步”为亩,从而提高了属民的生产积极性;赵氏实行国税与户税制度,往昔籍而不税的籍田制显然已被废除;战时作为应急措施出台的各级军功赏,扩大了军功奖赏的范围,有利于调动全军上下的战斗积极性。赵裹子辅政时期,晋国新型的君臣关系逐渐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得到强化,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赵氏主观上为实现自身权力所做出的各项变革,客观上促进了晋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摘编自白国红《世族的崛起与春秋政治格局的演变——以晋国赵氏为个案》


(1)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变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国赵氏变革的意义
18-19高三下·四川成都·开学考试
知识点:其他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由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税收制度逐步瓦解,顺应经济发展的初税亩等税收制度被确立。西周封建式统一局面崩解、诸子百家在政治思想方面也大都要求君主集权与统一。春秋末期,士阶层的崛起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国君们任命出身不高、威胁更少的士来担任高级职务,有些强大的卿大夫如晋国的赵氏、韩氏、魏氏,以及齐国的田氏在战国时期成为诸侯以后,继续任命原来为他们服务的士来担任新国家的高级职务,以强化集权统治。战国时代,各国通过变法活动,改变了旧有的地方政治结构,如楚国、齐国、秦国推行的县制或郡县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李岩杰《重铸统一的历史演变——从西周封建式的统一到秦代皇权专制式的统一》

材料二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在复杂的政治势力升降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中,有些诸侯国开始取消或剥夺世袭权力,出现了新的地方管理体制——郡县制,这种地方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后被秦始皇推广到全国。秦代在基层广泛实行乡里制度,县以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与乡里制度紧密相连的是户籍管理上的什伍制度。秦代地方管理制度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管理体系。

——摘编自刘素娜《浅析秦代的地方管理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成功“改变了旧有的地方政治结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管理体系”的具体表现及其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赋税制度是商鞅新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商鞅在秦国全境推广了县制,各地行政结构趋于划一;又通过“为田开阡陌、封疆”,统一了全国的土地区划和亩制,这就给统一田税征收扫清了障碍。商鞅遂决定采用“訾(计量)粟而税”的办法均平田税。商鞅于变法初期曾号令全国,“民有两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民的家庭形态就由父子、兄弟“同室而居”的“室”,转变成了以一夫一妻为主体的个体小户,不仅户赋征收单位变化了、增多了,同时也使秦民的基本劳动单位很快实现了个体小农化。秦孝公十四年起又增设“口赋”,分“算赋”(成人税)和“口钱”(儿童税)两种,在秦国开始加征人头税。商鞅认为“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于是在相对减轻农业税收的同时,有意加重商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耕战能力。

——摘编自《商鞅变法中的赋税改革》

材料二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实行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负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

——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赋税改革的具体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赋役征收依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