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先秦时期先哲们就已提出有关君权观的思想。《韩非子·五禽》说:有巢氏教民众“搓木为巢”以避毒蛇猛兽的危害,燧人氏教民众“钻延取火”得以熟食,都有大功于民,“而民悦之,使王天下”。《汉书,刑法志》说:“上圣卓然先行敬让博爱之德者,众心悦而从之。从之成群,是为君矣;归而往之,是为王矣”。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由生产力发展引发的社会大变革导致权利“授”“受”观念的嬗变,如《礼记,曲礼下》中提到的君天下曰天子”。

《礼记疏》中也提到“王者以父天母地,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此尊名也”。

——摘编自《“天赋人权”的中国话语阐释及其蕴含的古代人权思想》

材料二 古希腊宗教神学并不发达,古希腊人虽然创造了神,但并没有将人重于神制之下。神完全是人性的,神与人是并列的,与人不同的只在于神不死并具有超人的威力。在道德上,他们没有什么值得称述的,而且也很难看出他们怎么能够激起人们很多的敬畏。到了中世纪,西欧封建国家的王权是在与基督教会的合作中确立起来的从形式上看,国王的权力由教会授予,似乎教会的权力高于王权。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社会各阶层都希望得到强大王权的保护,加强王权成为历史的必然,“君权神授”的观念也被普遍接受,国王的神权统治自然也从来没有受到实质性挑战。

——摘编自《古代西方“君权神授”观之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君权观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古希腊和中世纪西欧对于人神关系的认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东西方“君权神授”的看法。
18-19高二下·河北石家庄·阶段练习
知识点: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说:“圣人法天而立道”,“道之大源出于天。”从而将“圣人之道”抬到了“天”意的高度。他的“圣人之道”继承了西周以来以民心为“天”心的民本主义精神,以“圣人之道”去抑制君权,自然就暗含了以民众的集体意志去抑制以君权为代表的国家权力的意思,由此构建了以“天赋民权”制衡“天赋君权”的儒家方案。董仲舒巧妙地利用“天”的名义,肯定了人权中主要体现为生存权、发展权的集体权利,这在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不容易的事。董仲舒没有、也不可能设计出一个可以体现民众个体意志和权利的理论来。在西学东渐之前,中国社会始终产生不出类似欧洲启蒙运动那种张扬个人主义的“自由权利”的思想理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宗法制度传统。

——吕怡维《“天赋人权”的中国话语阐释及其蕴含的古代人权思想》

材料二   天赋人权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君权神授”理论的否定,它消除了人们对统治者的敬畏、胆怯心理,使人民敢于理直气壮地进行革命。……“天赋人权说”是建立在唯心史观的理论基础上,“天赋人权说”认为人的权利由“自然神明”赐子,虽然这里的“神”在某种意义上是指“大自然”,但它没有充分地立足于人和人类生活实践本身,没有和科学的真理联系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其次,从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实践看,独立宣言提出的“人人平等”,“主权在民”这些原则并非绝对的、无条件的,实际上还存在财产、性别、种族的各种限制。

——张发青《“天赋人权”——美国早期民主政治的旗帜》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天赋人权”学说与董仲舒“儒家方案”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西方“天赋人权”学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借此批判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扼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材料二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是关于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是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相似原因。
(2)阅读材料二,围绕“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证须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赦免是中国古代封建君主治理国家采用的一种政治手段,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赦免,把它当作稳固皇权的重要措施。赦免在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种社会措施,而是原始典籍中出现的一类有关“仁政”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赦免具有临时性、随意性,诸侯国中的大赦之法基本上都是特赦。汉代以后,统治者开始经常性地使用赦免。《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刘秀诏曰:“倾狱多冤人,用刑深刻,联甚愍之。”因而大赦天下,使人们从事生产。赦免权力开始逐渐地收归中央,赦免成为一种习惯法,名目和次数也日益增多。

——摘编自袁文超《中国古代赦免现象分析——古代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侧面考察》

材料二

到了欧洲的封建社会,也就是欧洲的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及基督教的兴起,赦免被作为“神权”与“王权”的象征。尤其是在12世纪,基督教中爱、罪、救赎的经典教义,直接影响到教会法对异端问题的处理,从而逐步形成一种相对理性的神权赦免制度,即上帝因为博爱,有权赦免那些有罪之人而正是这种神权赦免为世俗间的王权赦免奠定了理论基础。“君权神授”是封建社会中君主权力合法化的典型思想及理论,君主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行者,其一切权力都被认为是上帝授予的,其中就包括了赦免权。因此,君主有位于法律之上的宽恕他人的权力,即赦免一个被法律判罪之人的权力。也就是说,君主在代为行使上帝所有的赦免权。

——《特赦鉴照政治智慧》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赦免制度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赦免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中世纪赦免制度与中国古代赦免制度的异同。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