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6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7年初,美国与德国关系恶化并断交,推动美国国内高校反德情绪高涨。是年2月,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发起,包括全国200多所高等院校参与成立“校际信息局”,目的是“协助政府招募有志于从军的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并将他们安排到恰当的位置上各施所长”。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甚至致信战争局,表示“如果我校师生能提供什么服务,来给政府帮点忙,我们将感到荣幸之至”。美国于1917年4月参战后动员了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为战争服务。美国大学在战时为国效力的经历,使“大学百无一用的古老嘲讽再也站不住脚了,接受高等教育将回报以财富和权利,大学的影响力正在成倍地增加”。以伊利诺伊大学为例,该校在1916年在校生5000余人,到1926年已增至1.0103万人,这种学、府合作为二战乃至冷战时期大学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密切合作提供了借鉴。

——摘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大学(1917—1919)》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高校关于美国参加一战的态度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时期美国高校的作为对一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2019·甘肃天水·一模
知识点:一战的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东南沿海教育发达地区首当其冲,相继沦陷,中国教育事业损失巨大。全国专科以上学校77所被迫内迁后方,17所被迫停办;青年失学者极多;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初等教育,学生年龄过小,学校无法内迁,只得随国土一并沦陷,其所受日军奴化教育也最深。

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如何处理教育和抗战之间的关系,成了摆在国民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些人力主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一切正规教育,停办高中及大专院校。国民政府提出“战时需作平时看”,虽有各种暂时措施,“但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战时教育不仅仅需要满足抗战救国,更需要满足战后建设。

抗战期间初等教育除中央政府每年有专门的补助费,还规定乡镇地方财政中至少50%须用作初等教育经费;1937年至1944年,国民政府共设立国立中学34所,国立大学附属中学16所,国立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14所,遍及后方12个省区.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大后方,1938年开始实施“贷金制度”,1943年“贷金制”在被“公费制”取代。“贷金制”和“公费制”不仅仅面向高等教育,同样也惠及中等教育。不仅如此,对海外留学生也给予救济,并继续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

抗战期间,由于国民政府的种种努力,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时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摘编自腾讯新闻,历史版《抗战期间的中国教育奇迹》

根据材料并结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合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含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合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和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是如何加强宋代的考试制度的?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
英美两国是最早实行文官培训制度的国家,他们的文官培训制度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以后,随着政府规模与责任的增大,特别是文官职业化趋势的发展,对文官进行培训成为美国联邦政府文官管理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史密斯——休斯法案》。这一法律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了由联邦政府出资对文官进行职业培训的尝试,并从此开始了美国联邦政府文官培训管理与建立培训制度的历程。此时,美国工业领域正在兴起一场“科学管理”运动,为现代工业的生产与管理提出了极富效率的方法与原则,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果。这使一些长期关注文官制度改革的人看到了“官僚体系采用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并将其应用于文官管理之中”的重要性。美国文官培训工作得到了包括联邦政府在内的社会诸多方面的关注写重视。在借鉴英国文官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美国联邦政府做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准备性工作,推动文官培训活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为二战后培训制度的完善与推广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石庆环《美国联邦政府文官培训制度的历史考察》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之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普遍重视文官培训工作。英国文官培训包括一般性的行政管理知识与行政技术,也有政策执行和制定所需的基本能力。其核心目的是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既有专家、学者指导下的系统性培训,还有自己指定教材、独立阅读资料的自学。通过制定《就业与训练法》等相关法律,政府将文官培训作为一个专门领域进行了具体规定。鉴于通才型文官难以造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英国强化和提高专业技术性文官的地位,培训多注重政治、法律等基础知识。文官培训工作不再由政府垄断,而多借助社会力量完成。在美国,效率成为驱动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价值取向。文官培训课程涉及法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包括在岗培训、岗位轮换、案例研究等培训方式。政府通过政令或立法的方式为文官培训活动提供了严格的立法保障。美国坚持以培养专家型文官为导向,注重提高文官的专业技能,强调文官独特工作领域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专门知识,虽然各类大学和私营机构的培训工作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但政府拥有文官培训活动的最终决定权,掌握“文官培训总方案的设计和总预算的下拨以及使用”。两国文官培训活动均取得显著成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公务员培训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贾料《20世纪英美文官培训发展与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前期美国文官培训活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英美文官的培训活动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官培训的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